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27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是古的延续,古是今的由来。不了解历史就难以深刻地认识现在,不了解现在也难以准确把握历史今是古的延续,古是今的由来。不了解历史就难以深刻地认识现在,不了解现在也难以准确把握历史。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读书、多学习历史。学习历史有些什么意义、方法和途径呢?  相似文献   
2.
徐中远 《党史文苑》2012,(19):53-54
中南海毛泽东故居藏书中有一部大字木刻本《二十四史》,它是工作人员根据毛泽东阅读中国古籍的实际需要,于1952年添置的。毛泽东特别喜爱它,每次去外地视察工作、参加会议和调查研究时,都嘱咐工作人员带上这部史籍。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读到哪里。无论在住地的办公室里、在外出的火车上,不分白天、黑夜,身边的工作人员经常看到他凝神静气地读《二十四史》的身影。这部《二十四史》与毛泽东朝夕相伴24年,毛泽东对其堪称手不释卷,阅读之刻苦,阅读遍数  相似文献   
3.
杨义 《党的建设》2011,(12):61-62
毛泽东一生批阅《资治通鉴》十几遍,通读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历史思维已经成为他的政治思维和诗词思维的重要运思形式,诗中蕴史,诗史合壁,出入古今,他的诗词饱含情怀。  相似文献   
4.
王戡 《政府法制》2014,(25):48-49
古代御史制度高度依附于中央权力,或者说皇帝的权力。但无论哪个朝代,那些来自监察院,被称为御史,或者在戏剧里被称为八府巡按的监察官员,都很难真正解决贪腐问题。历史学家吴晗曾说,“一部二十四史充满了贪污的故事”,此话固然不假,但是五千年的贪污史也是五千年的反贪史,中国人还是发明了许多反腐惩贪的制度,监察御史制度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5.
正1912年9月8日,鲁迅在直隶官书局购《式训堂丛书》初、二集32册。他在日记中写道:"午后翻阅,此书为会稽章氏所刻,而其版今归吴人朱记荣,此本即朱所重印,且取数种入其《槐庐丛书》,近复移易次第,称《校经山房丛书》,而章氏之名以没。记荣本书估,其厄古籍,正犹张元济之于新籍也。  相似文献   
6.
"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这是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时对《南史.韦睿传》中的南朝著名将领韦睿的一句评语。《南史.韦睿传》中有"睿雅有旷世之度,莅人以爱惠为本,所居必有政绩。将兵仁爱,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  相似文献   
7.
他从小就养成了学习和背诵中国诗词典籍的习惯,《三字经》、《论语》、《唐诗300首》、《古文观止》……能整篇整篇地背诵。《长恨歌》、《琵琶行》,能背到一字不落。他研习《二十四史》、《易经》、《孙子兵法》,喜欢讲述中国历史故事。 他喜欢挑战,60岁时还要体验跳伞的刺激。他的座驾是一架直升机,他常常坐着直升机在马尼拉上空飞来飞去,指挥着他商业王国的运转。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卓越的政治领袖中,毛泽东属读书大家。别的不说,一部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三千多卷,洋洋四千余万言,他不仅通读了一遍,而且对重点史册、篇章反复读了三四遍。他强调,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地把《二十四史》学好”。毛泽东读书,一是兴趣使然,二是为现实计。  相似文献   
9.
正清代的乾隆皇帝将历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定名为"二十四史",全书3249卷,约四千万字。这些史书由官方修撰,以大致统一的纪传体编写,历朝视之为正统史书,故又称"正史"。《二十四史》记录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下迄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长达四千多年间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篇幅宏伟,史料丰富,堪称中华文化百科全书,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研究中国历史的基本文献。  相似文献   
10.
旧五代史 卷一十七 列传七 田颓,本扬府之大校也。《九国志》:颓字德臣,庐州合肥人。殊延寿,不知何许人。《九国志》:延寿,庐州舒城人。唐天事占初,杨行密雄据淮海,时颓为宣州节度使,延寿为寿州刺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