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也是文化的直接栽体.儒、道、佛三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资源.儒家提倡"敬",道家提倡"静",佛家则提倡"净".儒家强调"敬","敬"突出的是恭敬的态度、认真的作风和虔诚的精神;道家强调"静","静"突出的是保守自我,是不为外在事物所左右、所束缚;佛家强调"净","净"突出的是内在精神的自在、清明与空灵.儒、道、佛三家,其所突出的具体因素虽然有所不同,但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就心性论而言之,不管是儒家,是道家,还是佛家,都强调本体一境界一功夫的一致与贯通,都强调融功夫于境界,融境界于功夫.  相似文献   
2.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它们中的许多精髓都被衍生成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对中国绘画的艺术创作、审美原则、艺术风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构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根基,因此,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艺术必须从儒、道、佛的视角着手。  相似文献   
3.
林楠 《政协天地》2012,(4):62-64
在世界科学文化的苑囿里,中医学是古朴苍劲、枝繁叶茂的一株奇葩,虽历经二三千年的风雨霜雪,仍然芬芳馥郁。较之其他国家、民族先后衰亡的传统医学,可谓“众芳摇落独喧妍”。中医学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因其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田沃壤,并不断从中汲取水分和营养。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鼎足而立的三大思想体系,它们对于中医学的深刻影响,远非其他文化思想派别所能比拟。  相似文献   
4.
杨永胜 《学理论》2012,(29):51-52
朱子论佛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朱子语类.释氏》篇中,朱子早年虽然有学佛的经历,佛学对其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看,朱子是反佛的,其反佛的要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朱子认为佛教之说多是世人附会老庄之学而成的,新意甚少;二是朱子认为佛教入华以后脱离了它的本旨;三是释氏的"空"把一切都空掉了,变成了纯粹的虚无,佛言空,儒言实;四是佛教败坏了人伦纲常。  相似文献   
5.
王福明 《春秋》2012,(1):41-43
中国传统文化自先秦以来,无论是本土的儒家、道家学说.还是东汉南印度传入中国的佛家文化。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均衡互补,源远流长。儒家、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理论体系.而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不断增强了中国的特色,形成了“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6.
当下,浮躁的国人在苦累之余,也偶尔慨叹一下“人生”。来到万里之外的澳大利亚,我却有所发现。卧龙岗附近的南天寺悬挂着许多格言警句,据说是在这里打拼的华人写下的句子。内容有:“放下名利不烦恼,心生欢喜不觉老”;“人生如行船,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张满信心的风帆,人生如战场,无论是危是安都要鼓舞奋发的斗志”;“平心静气心情自然好,虚心谦下人缘自然好”……没想到在遥远的南半球能见到这些佛家的格言警句。我想,在如何做人、处世等方面,佛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其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普世”的意义。这正是在澳洲的华人,在奋斗中能有以上心得体会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周春 《两岸关系》2010,(5):72-72
此书是著名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和台湾佛教宗师星云大师的对话录。作者一为著作等身的清史研究专家,一为得道高僧、佛教宗师;一个通过央视《百家讲坛》让严肃历史用通俗方式走近大众,一个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世的事业,大力倡导人间佛教;一位解答读者的历史疑问,一位解开大众的人生困惑。  相似文献   
8.
说生气     
姚展雄 《传承》2008,(9):56-56
人皆有七情六欲,这一点连宣扬"四大皆空"的佛家也不否认。但芸芸众生如果沉湎于某种感情中,就有可能使自己陷入心理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太高兴,会得意忘形;太忧愁,会"白了少年头";太悲伤,会有损健康;太气愤,会"怒从心头起"……况且,感情也是会相互转化的,岂不闻"乐极生  相似文献   
9.
李贽《童心说》把“童心”界定为最初一念之本心并予全面肯定,然而在中对其肯定“童心”的依据全无论证。有的学在古代中国的人性论中,寻找其理论基础。但假如考虑到李贽的理论体系,则荀子、孟子和程朱的主张都不足为其依据。其实李贽这种理论的依据主要是禅宗学说。但李贽所说的“佛”是入世的、能够帮助人解决各种世俗困难,也就是使人的世俗生活更为顺遂的明灯;并且他所说的“学佛”是要人从外在的“闻见道理”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一切任其自然的境界。因此,这是经过李贽改造了的佛家之说。  相似文献   
10.
忍与不忍     
云溪子 《小康》2009,(12):100-101
"忍"是佛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礼佛者的重要要求。许多名僧将忍字贯在自己的法名之中。当年湖北黄梅的"弘忍"大师,是禅宗慧能、神秀大师的老师,世称禅宗五祖,影响巨大。今浙江普陀山的“戒忍”大师,主持一方名山,算得一位高僧。以忍字为法名,足见佛家对忍字之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