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与南亚地区经贸合作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主要体现在地缘与能源战略上的需求、多条经济走廊上的分布及自贸区战略布局的展开。中国与南亚地区经贸合作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印度的大国主导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贸易便利化水平较低。故而要不断加强与印度的战略协调关系;加快双边自贸区建设与谈判进程,以逐步突破促进整体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是连接中国、南亚、中亚的重要枢纽国家.随着美国军队逐步撤出阿富汗,印度加大对阿富汗问题的介入,该地区安全形势出现新的不确定因素,地缘战略格局也将受到重大影响.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巴经济走廊"顺利推进的背景下,"中阿巴经济走廊"的设想应运而生并展现广阔前景.但是,"一带一路"倡议在阿富汗的推进也面临阿巴矛盾、美国余存势力和印度深度介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应以安全合作为基础,以政治对话为突破口,以经济合作为主要途径,推进中阿巴三国人文交流,密切三国联系,打造新的三国战略空间.  相似文献   
3.
印度"东进"是一个战略系统,其要素由南亚地区战略、 从"向东看"到"向东行动"、"印太战略"等构成.南亚地区战略构成了印度"东进"的基础,从"向东看"到"向东行动"体现了印度在"东进"上的心态与行为变化,"印太战略"则更加明确了印度"东进"的战略形态与内容.印度"东进"的战略逻辑由一般性战略逻辑和特殊性战略逻辑构成,这两种逻辑的根本目的都是服务于印度成为世界大国的目标.在它们的共同推动下,印度"东进"的战略逻辑发生了显著变迁,呈现出从普遍排他性到特定排他性、从经济为主到安全建构、从非结盟到结盟行为体、从地区权力到全球权力等方面的变化.印度"东进"对中国的影响显而易见,其逻辑决定了中印关系的互信程度将长期保持很低,甚至是赤字的水平,在地缘政治安全方面也给中国造成一定的压力.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以来,对中国西部周边安全构成威胁的恐怖主义主要来自中亚地区和南亚地区。伴随相关国家反恐力度的加大及国际反恐合作的强化,中亚地区的恐怖主义得有效遏制,南亚地区则变成了恐怖主义的“重灾区”。一、南亚地区的恐怖主义态势与特点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世界各国,特别是同一地区内的国家,为应对时代的挑战,并在新世纪谋求最有利的地位,积极寻求和平、发展与合作,加速了地区合作的步伐。南亚七国在地理上相对独立,作为“地区”(region)的概念具有地缘上的独立性和当然性。然而,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因素,该地区最大的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地区认同缺失,地区合作进展缓慢,南亚地区主义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6.
何平  罗圣荣 《思想战线》2008,34(2):20-24
克木人是操孟高棉语族语言的一个跨国民族群体,过去我国一些学者在探讨这个群体的起源和形成的时候,多是从中国史书关于濮人的发展演变的记载中去寻找线索,而实际上.克木人这个群体的先民很有可能是在濮人之前就已经迁徙到东南亚地区,对此史书并未记载.克木人是古代孟高棉语民族的先民中后来分化形成的高棉人这一支在更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旁支.  相似文献   
7.
南亚地区安全是亚洲大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亚洲其他地区一样,冷战结束后,南亚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并因大国相继退出该地区后一度严重恶化;“9·11“以后,南亚更成为国际恐怖势力活动的温床,2008年11月26日发生在孟买的连环恐怖袭击将南亚地区的各种矛盾冲突置于国际媒体的聚光灯下,主要角色间的互动再次使该地区成为亚洲地区安全的一个重大缺口。本文拟从地区安全的角度剖析南亚多重矛盾斗争的现实,试图从该地区形式各异的冲突中找到一些可以解释这种错综复杂现象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8.
王虹 《亚非纵横》2001,(3):20-22
冷战后,随着印度的崛起,印的地区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其大国化也正日益受到关注;美国布什政府最近出台的亚洲新战略,将亚洲视为其全球战略中的重点,"印度牌"在其中的作用引人注目;1998年核试之后,印巴两国已成为事实上的核国家,但核威慑并未给南亚带来稳定,却使两国在南亚的战略对比出现严重失衡,印巴对抗正朝着越来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及美日印澳借“印太”框架制衡中国的大背景下,南亚地区在中国周边战略中的重要性凸显。中国的南亚地区政策受到中印关系调整及小国战略对冲等因素的影响和挑战。本文以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在中印之间的战略对冲为案例,分析三国面对中印竞争的心态以及进行战略对冲过程中的差异性选择。本文认为,威胁认知和经济预期是影响小国战略对冲的主要自变量,而地区结构、大国竞争的性质和强度、小国相对能力的差异决定了小国的威胁认知和经济预期。在双向对冲的语境下,小国战略对冲的策略组合主要有四种,分别为双向合作、双向制衡、偏向型合作与偏向型制衡。由于南亚小国对中印两国的威胁认知和经济预期不同,陆锁国尼泊尔倾向于“偏向型合作或制衡”,海岛国家斯里兰卡经历了从“偏向型制衡”到“双向合作”的转变,未来有进行“双向制衡”的趋势,陆海复合型的孟加拉国在中印之间奉行较为稳定的“双向合作”策略。对此,中国应在实践中进一步明晰南亚政策选择,在协调中印巴关系的同时,强化与南亚小国的多领域合作,并超越美印排他性“小圈子”、“小集团”的冲突与竞争逻辑,通过消极安全配置谋求积极经济利益,推动与南亚国家的制度化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10.
印度政府一直在推行其强硬政策──“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等强国”,不惜血本从俄罗斯等国购置大量先进武器,强化军事实力,做它的“世界大国梦”。印度舰队开向了南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