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58篇
中国共产党   89篇
中国政治   59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物画大师范曾先生从不轻易褒许同行,他曾自称“几根衣纹,足以睥睨古人”。一次,当他在看了同为人物画家的白伯骅的画作后,却大为称誉,曰:“伯  相似文献   
2.
近期,随着丘济墓园考古发掘,“丘溶”的名字近日来频频见诸媒体,但是,大都写做“丘浚”。而且不少中文网站的文史资料中关于“丘溶”的网页也书为“丘浚”。这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不见棺材不落泪”这句俗语,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也许是古人从无数相同或近似的事件中千锤百炼总结出来的真理,其含义浅显易懂,毫无深奥可言。然而,却成了今天许多大小官员的人生写照。时至今日,许多人始终也没有走出“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定式。随手摘来几个例子,无不印证着其恒古的皆准性。  相似文献   
4.
大师的闲章     
毕淑敏 《党政论坛》2013,(18):27-27
石涛有一枚闲章,上面刻有“搜尽青峰打草稿”七个字。这充分显示出他作画绝不限于临摹古人.而是要跳出古人的艺术框范,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来。这样的话语不但是他对自己的要求,而且也成了著名的画论之一,被后人尊为经典。吴昌硕的闲章上有九个字: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刻这旬话是因为他52岁时被人保举为江苏安东县令,可他的性格根本不适合混迹官场,于是仅仅做了一个月就辞职了,闲章上的这句话意为比东晋不愿做官的陶渊明做彭泽县令还少五十天。短短九个字,正直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5.
<正>超凡"大师",古来有之。唐朝有个大师很了不得,自言能咒人生死,似乎是"阎王办"的,这一招把人镇住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很多人都想结交这个大师,想法很简单,即便不能从大师那里得到什么便宜,也能防止有人贿赂大师把自己不明不白地咒死。上层人物都以结交这位大师为荣,如果自己还不认识这位大师,和这位大师不是好朋友,说明自己层次还不够高,需要自己"找差距"。就这样,大师名气越来越大,传到了天子李世民耳朵里。历来主张"兼听则明"的李世民不想轻易下结论,让人传唤那个大师,他要当庭验证。李世民问满朝臣子:"众爱  相似文献   
6.
光明 《政府法制》2013,(17):18-18
为了做到司法公正,古人很强调司法官的作用。唐代白居易说:“虽有贞观之法,苟无贞观之吏,欲其行善,不亦难乎?”宋代王安石也说:“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清代王夫之在批评单纯的任法或者任人都不足为治之后,得出结论:“择人而授之以法,使之遵焉。”古人所谓的治法,  相似文献   
7.
定价:29.8元该书使人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之独特和多姿多彩、中国古人对法制的理解、中国古人的法律智慧,当然也包括中国古人在法制追求中的教训……——南开大学中国法制史教授侯欣—  相似文献   
8.
浮云 《政府法制》2012,(21):42-43
《论语·学而》载,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弟子曾参云:“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亦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可见,人在一生之中,总要交一些朋友。何谓朋友?汉学者郑玄说:“同门(师)日朋,同志日友。”对朋友之交,古人有不少称谓用以表达彼此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古人的眼光     
《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商纣王让人给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大臣箕子认为,用象牙筷子吃饭,就不肯用粗碗具,必将用犀玉杯盘,食山珍海味,进而穿绫着缎,建殿字楼台,如此将一发不可收拾。不出箕子所料,没过几年,商纣王就建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大兴土木,为所欲为,最终身陷周武王重兵包围,自焚鹿台而亡天下。  相似文献   
10.
柳杨军 《政府法制》2014,(20):16-16
古代官员称退休为致仕,意即辞职归家,或叫告老还乡.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一般致仕年龄约为70岁,患疾则可提前.很多人会作致仕诗以表达各不相同的心境.北宋年间,苏州太守孙冕的《书苏州厅壁》云:“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泉石养闲身.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南又见陈.寄语姑苏用太守,也须抖擞旧精神.”这位孙冕表明了他告老还乡安度晚年的决心,坚定中显露洒脱,乐观中不乏幽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