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25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8篇
综合类   12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质疑“以事实为根据”的若干论说本身就经不起质疑。案件事实是一个没有被界定清楚的模糊概念,它不仅指客观事实,也可指确证事实和法律事实。客观事实在诉讼中不可把握,但导源于它的确证事实和法律事实具有可操作性。“以事实为根据”是支持法治的原则,我们应当在分析的基础上坚持它。  相似文献   
2.
《民法典》物权编对真实物权设立了三种判断标准,即公示标准、事实标准和意思标准。基于绝对权的定位,通常以法定公示机制展示的物权为真实物权,此即公示标准,但这种标准并不唯一。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形,征收等直接导致物权变动的客观事实能成为真实物权的判断标准,此即事实标准,与该事实不符的公示是错误的,公示的权利不是真实物权。此外,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土地承包合同等当事人的合意也能成为真实物权的判断标准,此即意思标准,在不涉及第三人时,应按照意思标准而非公示标准来判断真实物权。  相似文献   
3.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是做群众的工作。有些领导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时,习惯于讲一些文绉绉的书面语言、高深莫测的哲学语言、空洞晦涩的纯理论语言、强制说教的领导语言,所以群众不买账、难接受。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把道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事实"的概念出发,以法文化解释学的方法,从"理解的理解"的立场出发,重新界定"客观事实"、"案件事实"、"法律事实"三个概念,希望能够以此厘清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对民事诉讼法上的"以事实为根据"中的"事实"有进一步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诉讼实践中,难免要涉及对案件事实的判断,如何科学理性的对案件事实作出判断,还事件以本来面目,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这就需要正确理解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的区别。本文从司法实践可行性的角度分析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并探讨了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既是客观事实又是举世公认。我们注意到世界上有不少人关注中国发展模式(有人称中国模式为C模式),研究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奥秘。他们所说的奥秘就是我们讲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法律事实及其与事实、客观事实、要件事实、裁判事实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法律事实研究的基本线索.法律事实是事实的一个种类,二者之间的种属关系是界定法律事实的基础.客观事实并不是法律事实在宏观上的对应范畴,只有在微观层面,相对于可能受主观因素影响的要件事实和裁判事实才有其意义.要件事实与裁判事实存在着质的区别,对法律事实的研究必须区分这两个概念才能够得到深入.  相似文献   
8.
全面梳理专利审查中涉及到的各种申请日后证据,从证据所起作用、涉及的法律问题以及证据本身的性质进行了类型划分,并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申请日后证据在专利审查中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敏 《党建文汇》2001,(6):20-20
最近,原深圳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袁庚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话题是精神文明建设。袁庚说:我曾长期从事与外事有关的工作,到过许多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差距,我们要承认这一客观事实。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我国都有一个“赶”与“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根本特性,决定了它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因而,只有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今时代主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出发,也就是“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和永葆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