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阚文文 《青年论坛》2008,(1):127-129
张竹坡自幼对小说的兴趣浓厚。生活环境和成长背景培养和激发出张竹坡特定的评点心态,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金瓶梅》评点体现出张竹坡的精神世界,宣泄自我、袒露胸臆,同时又没有迷失自我,能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采取一种“不即不离”的独特欣赏视角。  相似文献   
2.
明朝人创作的《金瓶梅》,被清朝人张竹坡评点后,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张竹坡对底本做了很多改动。比如,将“胡僧”改成“梵僧”,将“虏患”改成“边患”,将“夷狄”改成“边境”,将“匈奴”改为“阴山”,将“突厥”改为“河东”,将“金虏”改为“金国”,不一而足。张竹坡为什么要改动原作呢?原来人主中原的满清皇帝对于自己曾经被人称为“夷狄”、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4,(27)
新批评与张竹坡小说评点无论是批评对象还是具体批评方法,都存在明显相似性。尽管如此,但张竹坡评点不局限于对文本的细读,还注重文本的再创造性及在"正心"基础上的多重审美阐释,显示出对新批评的超越性。他的小说评点所隐含的伦理性,即是出于一种对文本的自觉,更是"文以载道"文化传统的自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