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善是什么     
傅佩荣 《当代贵州》2013,(24):66-66
人性是什么?一般人提及这个问题,会想起《三字经》开头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许多人认为"人性本善"是儒家的思想。但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六个字,既不是孔子说的,也不是孟子说的,而是宋代以来的学者概括出来的。这个"本"字是后代的解释,并非孔孟的原意。根据我个人多年研究儒家思想的心得,我认为儒家并不主张人性本善,而是强调人性向善。  相似文献   
2.
文章借着对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的寻究,结合"中庸"范畴对《论语》"季氏"篇"生而知之者,上也"章义理做了一番深入辨析,并将由此导出的见解引向常被置诸"生知"主题之下的其它章句——如"阳货"篇"性相近"章、"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者"章。文章指出:(1)"生知"者是孔子为了督促"学知"者、"困学"者、"困而不学"者孜孜以学而作的一种悬设,"学知"、"困学"、"困而不学"所指皆非先天的禀赋,而是后天的学习态度。(2)"性相近"之"性",乃"天地之性"或"义理之性",而非"气质之性",亦非"兼气质而言"之性者,它意味着从"气质之性"这些与生俱来的性状那里被觉悟到并拣择出来的"人皆有之"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亦意味着对"心"的种种善端的觉悟、拣择、扩充,它是一种以"仁"为价值归趋的性向。(3)孔子"非生而知之者",其"信古"、"好古"或在生命化的讲习的义趣上,或在范本效仿的义趣上,无论是哪一种"信古"、"好古",其宗趣皆在于学"为仁"、学"为人"。"学"以"为仁"而"为人"是隐贯于诸章之间的一种真切而灵动的义趣。  相似文献   
3.
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一个个声音传出了深厚的国韵,铿锵有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热衷学习国学,"国学热"成为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大学生,再到普通老百姓,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这个队伍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