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3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张衍荣 《侨园》2013,(12):74-74
<正>"葬礼"发生在43年前的1970年。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我们知青居住的仓库外,凛冽的寒风发出凄厉的尖叫。昏暗的煤油灯下,我们几个醉心于装收音机的愣头青,就着木炭火盆烧烫的烙铁,在薄薄的电木板上,小心翼翼地焊接着无线电零件……  相似文献   
2.
寒冬腊月,北风凛冽,在地处赣闽边界武夷山麓的石城县珠坑乡边远山村里,六、七个忙碌的身影正冒着严寒,为困难户送衣被、粮油、木炭和现金,这,便是石城县珠坑乡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寻找"最需要关怀家庭"活动的一个缩影。活动中,该乡人大代表踏遍了全乡的边角旮旯,走进了大山深处,  相似文献   
3.
正一转眼,又到春节了。俺家领导说,今年还买鞭炮不?俺想也没想就说,最多就买一挂鞭吧,热闹一下得了!领导用诧异的眼光看着俺,似乎觉得这番话让她很意外。的确,不独她意外,连俺都觉得匪夷所思。或许是因为男孩子淘气的缘故,俺小的时候就喜欢放炮,稍稍年长,从老叔那里弄到了一套他当年做二踢脚的工具——其实也就一个卷炮筒的轴子、底座和空心轴,于是从此之后就无师自通,挖胶泥,烧木炭,买来硫磺和硝,像电影《地雷战》里说的,"一硝二磺三木炭",逢年过节的就自己做起二踢脚,边做边燃放。所以,每年一到腊月,我就到处寻找化肥牛皮纸袋,储备做炮筒的材料,再拆开一  相似文献   
4.
入冬以来,随着天气转冷,气温不断下降,贵州桐梓街头巷尾卖木炭的人也越来越多,时常将路道也堵得水泄不通,场面十分火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严禁砍伐木材烧木炭和进行木炭交易,当地百姓呼吁有关部门及时制止,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图为12月8日桐梓县街上木炭贩卖商在恭候买主。  相似文献   
5.
李志军 《南风窗》2010,(19):89-89
<正>一位年老的富翁的儿子,由于十分感动于父辈创业的故事,决定出外寻找财富。他远涉重洋,终于在热带雨林中找到了一种会散发出香气的树木。然而等到他把这种树木运回家乡,搬到市场上去卖,却无人赏识,而令人气恼的是旁边一个卖木炭的小贩却总是生意兴隆。第二天,儿子把那种香木烧成了木炭,挑到市场上后也很快就卖完了。然而遗憾的是,他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珍贵无比的"沉香',只要切下一小块磨成粉末,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立思  相似文献   
6.
曾经听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个商人到外地买了一车沉香,运回故乡来卖。因为较昂贵,无人问津。而旁边一个卖木炭的因为便宜,一下就卖光了。商人一着急,用火将整车的沉香烧成木炭,果真一下子就被抢购一空,他也高兴地回家了。  相似文献   
7.
陈云长期身体不好,他曾将自己比喻为“木炭汽车”(不用汽油而用木炭的汽车),走走停停。这样一辆“木炭汽车”行驶了90年,为党为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得益于陈云较好地处理了工作和健康的关系。1947年4月,陈云致信高岗,介绍自己在南满坚持战斗的一年多时间里,由于条件艰苦、战争紧张、工作繁重,  相似文献   
8.
火药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制造火药的原料硝石、硫磺和木炭最晚到西汉已经发现。有年代可考的火药配方记载在公元808年,唐朝清虚子撰《铅汞甲庚至宝集成》一书中有“二两硫磺,二两硝石,三钱半马兜铃(相当于木炭)研成粉末,放入罐子中”,火药就发明出来。  相似文献   
9.
王春 《廉政瞭望》2013,(3):17-19
清朝三代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告诫官员们"每临大事有静气"。在公开场合,人们看到的领导形象大多和颜悦色。但实际上,领导生气的时候并不少。"生气也是生产力"已经76岁的退休老人黄成至今对自己的老上级——原川东北某县县委书记张胜记忆犹新,因为他见识过张胜的生气。张胜,做过游击队长,是南下干部。在大炼钢铁时期,张胜兼任县钢铁厂党委书记。那时炼钢需要木炭作为能源,张胜带头并要求厂里所有的人背木炭。但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