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18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8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8年初,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由长沙迁至昆明,正式合并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不久,由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分别是三所大学的校长)三人组成常务委员会,共同主持联大工作。但由于蒋、张二人在陪都重庆另有公职,很难对联大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故而昆明时期的联大,只好由梅贻琦一人领衔主持。  相似文献   
2.
无罪于……     
《理论与当代》2014,(5):55-56
正陆其国在3月30日的《新民晚报》撰文指出,一所大学办得如何,校长的作为无疑是关键。清华校长梅贻琦即可证明这一点。梅贻琦上位后有权但不揽权。在清华的教授评议会上,只要教授们提出的建议有利于清华发展,梅贻琦无不赞同,谓之"吾从众"。正因为梅贻琦执掌清华有方,清华得以蒸蒸日上,跻身于名牌大学之列。对此,曾长期担任清华文学院  相似文献   
3.
曹高峰 《江淮》2011,(12):49
就目前的认知看,对于大学而言,其与生俱来并不断发展着的文化,既是它自身成长的营养源,又是它贡献社会、使这个社会赖以辨识进而认同它存在价值的重要指标。如何认识大学文化呢?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早有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多次担任"211工程"建设项目评审专家的刘盛纲院士,亦曾提到:为什么中国没有世界甚至亚洲排名靠前的大学?盖  相似文献   
4.
大学之道     
李少威 《南风窗》2011,(10):57-59
"诗人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湛湛清华园,闻一多先生雕像嶙峋,傲立草木之间,碑上名言,雕镂人心。求学者遽闻斯言,肃立者众,徘徊者久。岂止诗人,如此天赋,当属一切学人。子曰:"仁者,爱人。"仁乃为人之至善,爱是教育之终极。堪称"仁者",即为君子。塑造君子,非中华千年教育之宏旨而何?清华国学院梁启超先生曰:"学善则为君子,学不善则为小人。"而古有明训,上梁不正,下梁乃歪,欲致学生于君子,  相似文献   
5.
台湾清华"复校"初衷1948年冬季,中共先头部队进入清华园,就在中共军队进抵清华校园的前一天,校长梅贻琦以进城洽公的名义,悄悄挥别了他服务了二十多年的"水木清华"校园。1949年6月,梅贻琦从广州,途经香港辗转奔赴法国巴黎,旅行目的为出席在巴黎召开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他是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  相似文献   
6.
梅贻琦,教育界的名人,他的名字与清华大学是分不开的。实际上,他的后半生从北平到台湾新竹,就一直没离开过清华。  相似文献   
7.
“大学”乃“大”与“学”之和。关于大学之“大”,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有过精彩的论述:“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那么大学之“学”与其他学问有何不同?大学之“学”又有什么丰富的内涵?我的认识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9月26日是于光远先生逝世一周年。于光远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经济学家,他在政治理论、经济研究方面的成果有目共睹,他一生写了近百本书,约两千多万字。于老也是党内为数甚少的有科学专业学历的前辈,他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当年物理系招生28人,后逐步淘汰到毕业时只剩10人。这10人中有在科学界大名鼎鼎的钱三强、王大珩、何泽慧等人。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于光远放弃了做物理学家的梦想,成为了一个"死不悔改的马克思主义者"。1936届清华物理班是梅贻琦、叶企孙那个时代的光  相似文献   
9.
游宇明 《各界》2010,(3):1-1
在清华大学早期的校长中,有两个人特别出类拔萃,一个是梅贻琦,一个是梅贻琦之前的罗家伦。罗家伦对清华的贡献至少有这样几点:一是把清华的主管部门由外交部变成大学院,切断了外交部少数高官借机贪污清华基金的管道;二是消除半殖民地教育的影子,将“清华大学”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前身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是用美国人退还的部分庚款办的):三是一扫清华园的“苟且”之风。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上半叶,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特别活跃,学生们经常干的一个活就是驱赶校长,清华大学的校长因此当得很狼狈。然而,梅贻琦在清华做了17年校长,任何时期,清华学生喊出的口号都是“拥护梅校长”。1962年,梅贻琦在台湾去世,大家把他安葬在他亲自创办的清华原子能研究所(后改称新竹清华大学),他的墓地被称为梅园。一年一度,新竹清华人都会举行盛大的祭“梅”活动,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