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状元意指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所谓"十年寒窗苦,一朝金榜名",得状元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再加之关乎国家人才选拔和个人功名利禄,上至庙堂下至江湖,对此极为重视。尽管古时的风俗,今天的人们遵从很少,却惟对状元的热情有增无减。每年的当下对节,是举国瞩孽的“高考季”,热闹的节日很多,“晒状元”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
辛世民 《学习月刊》2010,(20):123-123
开始于隋朝开皇年问的科举取士制度.历经各朝各代的社会精英和极具智慧的上层统治者长期艰苦探索而形成。作为科举考试最高等级的殿试,其考试的级别及其所赋予的时代政治观念指向,自然更具权威意义上的价值认同。周新曙先生新著的《历代进士殿试策对名篇赏析》就是对于其间部分扛鼎之作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寇准出生在关中道渭河边一个贫苦的农民家中。他17岁时父亲就死了,自幼跟着母亲饱受人世间的艰辛。19岁那年,寇准赶赴开封参加宋太宗亲自主持的全国会试。在殿试大堂下,年轻的寇准面对太宗的提问,对答如流,显示了卓越的才华。皇帝非常欣赏他的才识和刚直的性格,便破格录取了他,那时他还不足20岁。  相似文献   
4.
巴图 《党史文汇》2002,(10):34-36
这是一个即将被忘记的人物。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他也曾扯起自己的旗帜,提出自己的立国方案,并为之孜孜以求,留下了不算平凡的生命体验。此人即张君劢,名嘉森,字君劢,一字士森,号立斋。1887年1月18日出生于江苏嘉定县。1910年,张君劢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获政治学学士学位。回国应试于学部,取得殿试资格,次年经殿试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为暂避袁世凯的迫害,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张君劢于1913年取道俄国赴德入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从政治方面看,他早年追随梁启超从事立宪活动,是政闻社的骨干人物,自3…  相似文献   
5.
菜丛 《政府法制》2012,(8):49-49
科举时代,经殿试由皇帝钦点为进士中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谓之“独占整头”。  相似文献   
6.
陈鹏 《法制博览》2009,(21):28-28
黄观在明代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次第一,后人用“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问无”来称赞他创造科举考试史上的奇迹,可是在明代的登科录中,却没有他的名字。  相似文献   
7.
符平光 《各界》2010,(6):3-3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有一个叫钱敬忠的举子,会试中试,却故意不参加殿试。这当然很蹊跷,因为会试中了的人,只有参加殿试才能成为进士,而会试者只要不犯触怒圣颜的大错,一定会中进士的,只是排名和会试有差别。他为什么放弃到手的功名呢?  相似文献   
8.
季翔 《学理论》2011,(4):35-36
唐代皇帝并不主持科举考试,也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殿试殿试宋代成为定制,制度形式的殿试历金、元、明、清四代,发挥着自身独特的政治功能。探究了殿试的起源,梳理了殿试制度产生和完善的内在机制,并对殿试制度在科举考试发展史上的政治功能作出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胡缵宗是甘肃为数不多的在全国政界、文化界均很有影响的人物。本文从殿试始末、仕宦与著作、学术思想与诗文艺术特色三方面予以全面介绍论述 ,重点考证有争议的“探花说” ,论述其诗文艺术特色、成就等  相似文献   
10.
数字扫描     
如何降低电脑辐射对人体的危害;1.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注意中间休息。要保持最适当的姿势,眼睛与屏幕的距离应在40-50厘米.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