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怎样解释词体成于晚唐温庭筠之手而非其他时代其他人这一"温庭筠现象",目前主要有"不可知论"、"写尽论"、"社会文化环境决定论"等三种阐释.这三种阐释各有其片面及失误之处.词体之所以在温庭筠手上得以独立和兴起,主要是"文化-心理"选择机制双重双向反复选择的结果.温庭筠之所以选择了词体,并非如王国维等人所说,是因为"诗"已写尽,而是由于温庭筠正好满足了"文化-心理"选择机制之所以能够选择出"词"这一文体所要求的全部条件.  相似文献   
2.
宁薇 《求索》2008,(10):199-201
作为“花间鼻祖”,温庭筠首开词为艳科的香软词风之先河,但同时,温词也呈现出委婉含蓄与清新疏朗之美。温庭筠词风的形成,除了与晚唐社会环境、个人生活经历以及文化传承等有关外,道学上清派对温庭筠词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它独特的成仙思想、修炼方式以及以女性为祖师的神仙崇拜等促成了温庭筠词“静境”、“心境”和“艳境”之形成。  相似文献   
3.
美丽的建构和情爱的痴迷构成温庭筠词叙述女性的两大基本原则,支撑这种原则的是男权制社会根深蒂固的女性观念.温词中女性形象的物态化和病态化反映出封建社会女性的"他者"境遇.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的华语歌坛上,邓丽君无疑是一个传奇。而对于现年40岁以上的大陆人来说,邓丽君这个婉约甜美的名字,更有着极不寻常的意义。她带给几代人的绵绵记忆太丰富也太悠长,时而温情脉脉,时而又有点九曲回肠的淡淡忧伤。  相似文献   
5.
刘燕 《学习月刊》2010,(22):34-36
中唐之际,近体诗歌与燕乐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制——词。但这一时期的词创作仍处于粗放阶段,表现的是自然率真的情感.呈现出简单朴质的体式,没有统一的创作规范和审美情趣.文人也往往是偶尔为之。  相似文献   
6.
从温庭筠的几首诗看其与庄恪太子的交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温庭筠几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确曾从庄恪太子游,只是由于庄恪太子的被害与宦官有关,晚唐宦官势焰曛天,因而其与庄恪太子的关系反映在诗中,便极其隐晦,只有拨开层层迷雾,才能看清诗人写作的初衷.  相似文献   
7.
邓卉  莫艳霞  黄河 《人事天地》2016,(4):50-51,53
正"孔雀东南飞,十里一徘徊",这是中国文学里,用孔雀的徘徊多情折射夫妻依恋之情;而绿孔雀更是满腹才华的君子象征,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韩愈曾挥毫写下"翠角高独耸,金华焕相差。坐蒙恩顾重,毕命守阶墀"的诗句,以孔雀自诩答谢韦太尉的知遇之恩,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温庭筠等对孔雀也有赞颂之句。而在广西南宁市横县,却有一个人,凭着智慧和汗水,让美丽的孔雀张开"致富屏"。"爱孔雀就把它带回家"  相似文献   
8.
陈际斌  李秋菊 《求索》2012,(3):197-199
自从张惠言标举"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学术界对温庭筠词有无寄托一直争论不休。较多学者认为:温词没有寄托,张惠言的阐释论流于穿凿附会。其理由有二:一是温庭筠人品低劣;二是花间词为应歌之作。但是,深入的研究发现:无论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看,即通过正史、杂史的呈现,还是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即通过温庭筠的诗文、词所产生的环境背景、西方接受美学等角度的分析,他都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的词具有寄托品格。因此,张惠言标举温庭筠词亦可备一说。值得注意的是,温词寄托的是广泛的社会人生情感,但绝非等同于句句指实的实录。  相似文献   
9.
杨彭荔 《理论导刊》2005,(10):93-94
与传统言志载道的诗歌相比,温庭筠的词无疑是对政教文化的背离,对物质生活的肯定,对人性的张扬,在传统社会是一种背叛,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禁锢人性的一种修补,然而与主流文化碰撞也使温庭筠在政治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0.
徐薇 《学习月刊》2011,(6):46-47
《花间集》收录温庭筠词66首,除少数几首可解为羁旅行役之作外,大半描写闺情。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专力在词中刻画女性的作者。温词中的女性形象有其隐晦不明之处:是实有其人还是虚拟假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