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30篇
中国政治   33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暑去秋还,中秋节到。中秋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是祭月、赏月。出于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祭月的习俗很早就在我国流行《,礼记》中就记载了有关祭月的活动。在台湾,中秋节的民俗活动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独特有趣。台湾同胞习称月亮为“月娘妈”,对月亮十分崇拜。每到中秋之夜,几乎家家户  相似文献   
2.
《公民导刊》2010,(2):52-52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一则》点评:这句意思是说,求学的人有四种失误,这是教学的人一定要了解的。在求学时,有的人失于贪多,有的人失于不足,有的人失于浅薄,有的人失于不善求教。  相似文献   
3.
汤婧 《学理论》2012,(28):150-151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论语》中的君子人格被视为儒家理想人格。本文以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为切入点,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解读《论语》,进一步了解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养成和理想追求,由修身而化成天下,对现代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健全自己的人格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好养生的人都知道"人养玉,玉养人",意即喜爱玉饰品,又时常用手摩擦玉,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很多好处。在佩玉饰的问题上道家与儒家观点是不一致的。老子认为"怀玉"是指有自然的人的纯朴心态,再上升为高尚深远的未被人为世界所破坏的人格精神。所谓"被褐怀玉",其实是从根本上否定甚至反对服饰的修饰作用,而强调内敛深藏的人的美质,道家的"怀玉"内涵心态与儒家"佩玉"的外显相对立,这种服饰观对后世如魏晋时期通脱的士人着装观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玉 《黄埔》2013,(5):92-94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几干年来,礼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从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到孟子的“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再到苟子的“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儒家在对礼的执着追求中创作了许多有关礼的经典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礼记》。  相似文献   
6.
秋榛 《新湘评论》2013,(21):28-29
礼记》有曰:“礼仪之始,在于正衣冠”。中国古代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正衣冠”,有“先正衣冠,后明事理”的说法。孔子对即将出仕的子路说,执政者,应外正衣冠礼仪,内正品德心灵。党员干部“正衣冠”,关键是要正思想、正言行,这样才能真正保持自身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7.
《群书治要》收录有《礼记·乐记》。在这篇文章里提到一句话“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意思是:懂乐的人才真正的快乐,正人君子闻道、得道就很快乐,而小人的欲望得到满足他才很高兴。走在正道上,并且控制欲望,我们就可以非常快乐而不恐惧慌乱。贪恋私欲而不行正道,我们就会迷惑而且不快乐。《礼记·乐记》还提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於中,故形於声,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8.
否养育众生而忧心忡忡,而且为人类如何通过道德修养构建精神家园而深怀忧虑.<礼记>与礼学的忧患意识反映了,富的文化内涵,以现实性与人文性为学派特质的儒家不仅忧患如何缔造和谐安定的社会政治格局,还对自然生态可否养育众生而忧生忡忡,而且为人类如何通过道德修养构建精神家园而深怀忧虑.<礼记>与礼学的忧患意识反映了原始儒学家的文化自觉精神.  相似文献   
9.
<大戴礼记>因不为两汉经师所传注,以致篇章残落,亡佚过半,今本多有残缺的内容.自北周卢辩作注以来,至清代校释者甚多,然疑义未能尽明,今选取部分条目加以辨正,以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苏瑗 《公民导刊》2010,(2):52-53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一则》点评:这句意思是说,求学的人有四种失误,这是教学的人一定要了解的。在求学时,有的人失于贪多,有的人失于不足,有的人失于浅薄,有的人失于不善求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