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群众”概念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中的“群众”概念是传统文化中的“民”(或“臣民”)与西方民主理论中的“人民”相嫁接后 ,安顿在传统术语“群众”的外壳之中而形成的。同时 ,它也是西方群众理论在中国的变异 ,特别是对群众价值评判彻底颠覆的产物。作为承载丰富的政治文化意蕴的符号 ,“群众”是“人民”的不彻底的具体化 ,是“臣民”向“公民”的过渡环节。一方面 ,它超越了传统的臣民 ,但仍然承袭了臣民概念的某些内涵 ;另一方面 ,它也涵蕴着公民概念的某些要素 ,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它是臣民与公民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王丹亚 《学习月刊》2010,(20):12-12
现代公民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然发育的过程.它是近代欧洲市民社会的产物.同我国古代社会留下的遗产臣民文化相去甚远。当代中国的公民文化不是以西方公民文化替代中国传统的臣民文化.而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国家与社会的同构之中.国家权力兴而社会权利弱.具有浓重的东方文化传统,国家权力无限地渗透到社会的每个层面和角落,国家利益至高无上。  相似文献   
3.
政治话语的变迁透视着政治文明的转型。中国传统政治中只有"臣民"、"子民"的概念。"公民"概念的引进是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开端,而伴随着中国政治的每一次转型,更准确地说是基于每一次政治转型的需要,"公民"概念都被其它貌似相关而实有极大不同的概念所覆盖或取代。作为对生活在特定政治共同体中的"人"(即"政治人")的一般性称谓,"公民"概念的中国境遇集中体现了政治场域中个体社会成员的地位与境遇。整个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个体社会成员都存在身份的焦虑,对政治人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从本土主义身份政治到意识形态身份政治再到法治下的权利身份政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公民文化作为一种适合民主发展的意识形态,应有其存在的公共空间。从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角度出发,转型时期中国公民文化的培育应从政府的角色转换、公共领域的培育以及教育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在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公民"一词取代此前特许状中的"臣民"一词,开始被写入部分殖民地新制定的州宪法之中,从而开启了殖民者在法律身份上由"臣民"转变为"公民"的历史进程。但是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渐进缓慢的。对于正在与英国决裂的殖民者而言,虽然他们已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臣民"、并刻意避免使用"臣民"的称谓,但他们似乎还无法一下子彻底抛弃"臣民"之语的使用;与此同时,他们虽然也已经认识到自己正在成为一名逐渐成形的新政体的"公民",并有意地使用"公民"一词,但似乎一时还无法完全在法律思维和语言上为"公民"用语找到合适的位置。恰值这"旧去新来"的档口,制宪者们在各州宪法中频繁地运用"居民"、"人民"、"自由人"、"不动产所有者"等旧有法律资源中的其他身份词汇来填补空缺,架起了"臣民"向"公民"过渡的桥梁。在此过程中,"臣民"概念逐渐褪去了原有的君主制色彩,而"公民"概念本身则发生"裂变",催生了具有精英主义和民主主义两种不同倾向的"公民身份"。  相似文献   
6.
钟声 《湖湘论坛》2009,22(3):9-10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始了从人格依附的传统社会向个性自由的现代社会的艰难转型。与这一社会转型相对应,政治文化也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型——从臣民文化转向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7.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认识,其核心是主体意识,基本要求是权利与义务对等。臣民意识的核心是依赖意识,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是奴隶;公民意识的核心是独立意识,本质是自为存在,是主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在推进,人们的公民意识在提高,但还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公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政治伦理的视角,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从村民对有关政治身份一些重要概念、常用名词、常见说法的认识和评价,考查了他们的政治身份和角色意识;从他们对自己与政府及其官员的现实关系、应有关系的认识和评价,考查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信心;从他们理想中的公民身份考查了他们对自己的政治期望,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西北村民的政治身份认同处于由臣民向公民转化的阶段,他们对公民身份有积极的评价和较强的认同,但有关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相应的政治道德素质也不够健全。  相似文献   
9.
"民工潮"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农民的政治文化是农民在历史和现实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是历史传承和现实生活在农民精神世界里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万计的农民挣脱土地的束缚,进城务工经商,他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的,其流动前建立在乡土基础上的传统政治文化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并非沿着传统--现代的一维线路演进。由于流动农民自身初始条件的不同和进入城市后从事职业及社会生活经历的不同,这种变化大致沿着三种不同的道路演进,表现为公民文化的生长、臣民文化的复制和暴民文化的赘生,从而形成三种截然不同的农民政治亚文化。  相似文献   
10.
虽然辛亥革命是一次没有完全准备好的大事件,但这一推倒皇帝、剪掉男人长辫的变革,显然给当了2000多年“臣民”的百姓和他们身处的社会形态带去了深刻的影响与变化。中国这100年的社会变迂在世界史上实在是无与伦比,足以令每一个阅读者眼花缭乱。不了解这段变迁,就无法了解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