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州底女子     
《小康》2005,(5):78-78
事实上,萨义德既喝啤酒也看橄榄球;只是我无法想像,只穿着背心裤衩,悠哉悠哉的萨义德会是一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2.
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w.Said)于20世纪末阐发的东方主义理论作为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理论之一引发了东西方学者的共鸣,因而风靡世界。在这一理论热潮的背景下,不免会出现套用或者误用的嫌疑,生搬硬套地阐释某一具体文本或作家的现象;或者出现以偏概全,完全被东方主义理论而障目,不见更丰富的文本含义等现象。为此,有必要阐明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的缘起,从而明确"东方主义"理论具体的使用语境;通过对西方唯美主义思潮中表现出来的"日本风"等文学文化现象的解析,从另一个角度来阐释"东方主义"的丰富内涵;对唯美主义者追求的东方艺术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为同行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唯美主义乃至东方主义。  相似文献   
3.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曾因其反殖民主义精神被许多评论家高度赞扬,后殖民主义的代言人萨义德却认为,每一个欧洲人,不论他以怎样的方式诉说东方,都终究逃离不了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影响。作为一名欧洲人,毛姆也会在意识形态上受其影响,他对远东的描绘不可能不带有东方主义偏见。借助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后殖民理论框架,对毛姆的短篇小说《边远的哨所》进行解读,以论证被广泛认为具有反殖民倾向的毛姆作品仍然体现了东方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中东发生过多次激烈的冲突和战争.在该地区国家政治权力、文化身份被淹没的情境下,出于难以割舍的中东情结,爱德华?萨义德十分关注在中东发生的或者影响中东局势的重大事件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又指导实践,因而备受世界各国政界和学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萨义德对<戴维营协议>、<奥斯陆协议>、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中东重大事件的思考与论述,指出萨义德的中东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对西方帝国主义、东方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批判,而是开始探索相关问题的出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萨义德《东方学》一书的基本思想,包括东方学的三重内涵及其递进关系,显在的东方学和隐伏的东方主义,以及东方学的地缘政治背景。《东方学》一书就内容而言,提供了对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再认识,就研究方式而言,要充分注意到历史复杂性和各种细节,将文化帝国主义这一文化和历史现象处理为一种与现实的人的活动内在相关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逻辑推理。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的东方文化观建立在辩证逻辑、认识论和本体论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其自我否定以及历史和逻辑一致的立场使得他的观点具有内在合理性并有发展、改造的空间。萨义德的东方文化观建立在反本质主义的立场之上,强调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但过分强调反本质主义的普适性则使得他的观点最终走向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7.
在乌鲁木齐事件的余音里,重温萨义德的经典著作《报道伊斯兰》是件困难的事情。网络上流传的血淋淋画面记忆犹新,朋友们关于维吾尔及穆斯林的争论也还时时耳闻,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的后续报道又紧随而来了。摆上台面的成果都在意料之中,有中产阶级生活周刊以游记体大抒边疆与异族风情,有半官方新闻杂志痛斥暴徒暴行,也有人物类周刊选择维吾尔精英人士采访之报道之。  相似文献   
8.
茉妮 《南风窗》2010,(10):100-100
<正>由于萨义德在学术界引爆了"东方主义"的概念,不仅使他成为里程碑似的人物,而且还引出了无数学者对于这一概念的思辨和阐释。萨达尔的《东方主义》即是一例带有浪漫文学气质的社会学文本。2006年美国出版的尚未译成中文的  相似文献   
9.
10.
熊伟 《法国研究》2011,(2):29-35
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知识理论是爱德华·萨义德构筑其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然而,萨义德对福柯理论的接受,并不是机械的、不加质疑的照搬,而是批判性的吸纳、融合。本文以萨义德的《旅行中的理论》思想为指导,以其著作和访谈为基础,试图从历史文化语境、萨义德对福柯的追随及疏离几个方面来探讨萨义德对福柯的接受过程,并指出萨义德对旅行中的话语/权力/知识理论的批判性接受增强了其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对西方文化霸权、主控话语的批判威力,但同时也有成为其自身陷阱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