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年纪轻轻,董卓就名列陇西牛人榜前列。 上榜理由:继承父产,拥有汉代高端财富——耕牛。 董卓牛,是因为董爸爸牛。董爸爸叫董君雅,董君雅先生做官做到了颍川纶氏尉。董君雅死后,因董老大早天,董爸爸把土地和耕牛留给了董老二董卓和董老三董旻。  相似文献   
2.
校元明 《各界》2011,(11):66-67
董卓为西凉军人出身,长期驻守西部边区,社会背景相对简单,由此形成了暴躁和单纯的性格,但长期以来备受冷落,一直没有机会到中央发展,后受大将军何进密诏进京“共商国是”。到京后,形势错综复杂,各种机缘巧合,使得董卓进入权力中枢。  相似文献   
3.
倪方六 《法制博览》2009,(17):25-25
从中国盗墓史上的一般规律来看,墓冢在100年至200年内被盗的占80%以上。前有厚葬之风,后必出现盗墓高潮。厚葬之风到西汉时期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汉灭亡后也会在中国盗墓史上形成盗墓第一波。事实证明,这种推测是客观存在的。在中国历史上三大盗墓高潮中的第一次,即出现在西汉末年至南北朝这一段时间。这一历史时期,小朝小廷如玩游戏般地交替频繁,世道很乱,饥民遍野。你盗我亦盗,大家一起盗,民间盗墓成风。  相似文献   
4.
分忧术     
梁发芾 《法制博览》2010,(18):74-74
《三国演义》中,身为司徒的王允,面对董卓和吕布的气焰,心中发愁,晚上在自家的后花园偷偷地对天垂泪,不想却看到自己收养的歌伎貂蝉,也在牡丹亭畔,对月长吁短叹。原来,貂蝉看到自己的主人双眉紧锁,愁肠百结,却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自己的恩人,也忧心如焚。王允听到貂蝉的诉说,大喜过望,知道大汉皇朝的命运,就悬于这个小小女子身上,于是,两人合谋定出连环计、美人计,专等董卓父子上钩。  相似文献   
5.
东汉末年,宦官干政,朝纲失常,天下大乱,生灵涂炭,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地方军阀董卓趁十常侍之乱的时机,进入洛阳,把持了朝政,露出了贪婪残暴的凶恶面孔。董卓倒行逆施,与天下为敌,终于激起了天怒人怨,最后落了个横尸街头的可耻下场。  相似文献   
6.
《学习导报》2012,(12):40-40
猜疑效应 《三国演义》中曹操错杀无辜好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相似文献   
7.
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文人,博学多艺,才华出众,所作碑文尤擅一时。他一生历尽坎坷,晚年时出仕董卓并因叹息董卓之死而被杀一事,成为他被后人非议的一个污点,其文学地位也因此受到影响。本文通过大量史料分析蔡邕出仕的真正原因,并对顾炎武讥讽蔡邕“无守无识”的观点进行了辩驳,认为对蔡邕的评价应从历史情景具体分析,方能公正客观。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中的“捉放曹”故事,素来脍炙人口。经过京剧和各种地方戏的传唱,更是家喻户晓。它说的是曹操谋刺董卓不成,匆匆逃出洛阳,在中牟县被捕。县令陈宫听说他谋刺董卓是要“为国除害”,还准备回家乡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不禁大为感动,毅然放弃了向董卓邀功请赏的机情场宽广,情妇少说有一打。情妇多了,事情自然多,他与其中一个情妇的闹剧,就是一幕现代版的情场“捉放曹”。  相似文献   
9.
彭匈 《党政论坛》2009,(4):17-17
董卓进京,坏事做尽,国人皆日可杀。曹操聚十七镇义兵,几番厮杀,都无损其毫发。反而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王允,竟然将董卓活活玩死,不能不让人叹一声钦佩。王允的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为营步步,最终大功告成,三国里没有几人能及。  相似文献   
10.
貂蝉是《三国演义》中的著名美女。据说她是司徒王允家的歌伎,貌美至极,为帮助王允翦除国贼,勇于献身,先事董卓,后嫁吕布,用“连环计”离间董、吕,最后借吕之手,除掉了把持朝纲、荒淫无道的董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