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7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118篇
中国政治   70篇
政治理论   69篇
综合类   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化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中华文明史、否认中华文化、否认中华民族精神的错误社会思潮,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呈现,表现为鼓吹“以洋为美”的文明观、宣扬“告别革命”的历史观、推崇“娱乐至上”的消费观、推销“消极庸俗”的价值观,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构成严重挑战。其产生原因在于,受到主体、环境、技术、历史等多维因素影响。基于此,要从批判文化虚无主义本质、提升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力度、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增强民族文化弘扬力度等方面,不断增强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免疫力和自觉性,捍卫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2.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反思道德理想主义,又时刻警惕陷入道德上的虚无主义,养成一种对社会发展、对历史目的、对道德理想、对个体的冷静、辨证的思维方式,承认人和世界的不完善性,实实在在地关切个体作为现代性国民的基本道德品质的生成,关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当权利、利益,提升全体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的义务,不以德代法,发育现代公民道德品质生长生成的社会——文化——心理空间,乃是走出道德理想主义,又不陷于道德虚无主义的基本路径。这对于现实中的个体生命,对于我们民族的健康生存与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尼采与后现代虚无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采哲学思想不但在西方哲学由近代向现代过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更在诸多方面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起了某种启迪作用,如后现代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4.
“恶搞”是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说白了,就是不好好说话.是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判。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淡化虚化丑化,以"四个自信"讲清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割断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贯通历史与现实;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党史国史的本来面目,以"六个不能"作为评价党的历史人物的标准,不断深化党史国史研究。学习习近平关于反对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论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初心和使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成为凝聚党心民心、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武器,坚持"两个维护",加强监督机制,做好网上舆论工作,同历史虚无主义作坚决斗争。  相似文献   
6.
马静 《实事求是》2015,(3):92-95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单一封闭的文化样态已无法生存。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日趋泛起,其主要表现是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否定革命,妖魔化历史人物,这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带来了负面影响。发展红色文化,创造中华现代文化的奇迹,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意识,规范红色经典改编,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加强红色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9)
现代虚无主义最早产生于18世纪末的德国思想界,传入中国的过程与虚无主义在德国的产生非常相似,均是后现代化国家在后起压力下打压传统文化后,产生的一种悲观、虚无思想。现代虚无主义其本质是将"虚无"作为信仰,否定一切价值。当下必须直面现代虚无主义问题和危害,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历史虚无主义现象既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又有着自身运动的主客观条件。因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绝不能仅聚焦于一般意义上所界划的政治观型维度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视域,也必须关切以日常生活观型、文化观型等样态呈现出来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后者恰恰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滋生、扩散并危害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故在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深刻批判之后,深刻透视历史虚无主义现象生成布展的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情境的基础,探析遏制或削弱其存在的各种土壤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田丰 《理论月刊》2013,(2):77-83
《伤逝》是对中国现代启蒙运动深刻的理解与批判。当时的中国启蒙界理解的自由是无历史、无世界的单子主体的虚无———自由意志。在通达单子化的启蒙道路上,爱情是重要的摧毁传统礼俗世界的动力,但也是将被抛弃的中介环节。现代中国启蒙是观念性的启蒙,并非使人独立健全地运用理性,反倒使得生活意义枯竭,涓生和子君的悲剧即是其典型。这种启蒙的本质是虚无主义,最终将人投入虚空,成为"世界"的"过客"。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发展,除了一如既往地"发掘"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的"真相","还原"其认定的"历史面貌"以外,面对主流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它的批判,更加强调其"学术研究"的性质,即根本不存在历史虚无主义,"一点一滴地揭开历史真相不过是学术研究"。主流意识形态"不应该将学术论证归结为意识形态",应"尊重学术研究的自由"。这一观点,涉及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征和国家意识形态管理等多个问题,在现实中极具迷惑性,有必要对其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