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0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篇
法律   181篇
中国共产党   302篇
中国政治   832篇
政治理论   87篇
综合类   1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21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姿,种类异彩纷呈,是中国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过去,囿于各种原因,对深藏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采取轻视或蔑视的态度,或视它为一种粗俗的、幼稚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或认为是一种小农经济的思想文化,一种浸透着封建主义的迷信文化。直到今天,还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2.
《知识产权》2007,17(3):82-82
2007年4月21日—22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在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德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印度、泰国和中国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题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保护、传统知识保护、传统中医药保护、文化多样性等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议题,与会代表交流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表达了…  相似文献   
3.
尊重、传承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共存,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共享,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共同构成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大观园。云南是世界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最为丰富的一个地区,因此,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云南民族博物馆作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专业机构,  相似文献   
4.
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各国纷纷对非物质文化表示关注,我国也倾注了极大热情,出台了一系列抢救和保护措施。本文从旅游与非物质遗产的关系角度出发,阐述了旅游业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存山 《群众》2006,(4):61-62
近年来,我国在大力加强对古建筑、古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同时,文化遗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扬州清曲正是这样一种拥有悠久历史、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考察扬州清曲的兴衰史,我们不难发现,如不善加保护,很多生动活泼的民间口头艺术都将湮没无闻,这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开发中的利益分享机制之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价值.随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开发程度的加剧,商业开发中的利益分享机制亟待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的设置、知情同意原则的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平台的建立都和利益分享机制密切相关.实现利益分享的具体方式包括合作开发、合资开发、发源地投资、知识产权共享、金钱补偿等七种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7.
芒康是茶马古道进藏的第一站.又是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的“核心地带”和“茶马古道”旅游精品线路,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芒康弦子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方式,是芒康“活化石”的独特风景线.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尼果神山。展现的是世界万物的和平。  相似文献   
8.
《思想工作》2007,(9):27-27
乌丙安在《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撰文指出,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抢救和保护。让我们看到了民俗文化现在生存状态的客观实际:存保护工程中已经运用了知识、方法和技能,使我们检测到民俗学自身知识质量、水平以及工具性的操作技能等主观实际。经过近年主客观两个实际的紧密互动.我们不难发现处于主观方面的中国民俗学,自身存在着不小的缺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民俗文化的原有底数不清。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社会转型的今天.  相似文献   
9.
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手工业制作规模小、影响力不强、传承后继乏人、自发保护状态等问题。要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加大政府投入,改善传承人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体系,以法律化、数字化模式固化已有成果,典型项目纳入教育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将文化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群众性活动及各种节日庆典相结合,让文化"活"起来。  相似文献   
10.
柳萌 《北京观察》2012,(9):66-67
不管未来城市如何改造,甚至于有的街道会黯然消失,但是绝不能让非物质遗产灭亡。最好的办法就是竖立块碑牌.记载街道的传说和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