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50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心城区街面图像实时监控系统是城市治安防控体系的一部分,是把握社会治安主动权的重要举措。它的建设要按需设计,充分挖掘各方资源,搞好系统的整体规划,处理好系统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的轻率和突然令人震惊,但官方的苏联历史是神化的.并非国有制过度这种所谓的恶疾导致了苏维埃体制的崩溃.苏联经济落后及其被军备竞赛所耗尽只是意识形态的神话.石油价格波动同样未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后苏联时期俄罗斯相当长时期内的危机,不是从苏联延续下来,而是在拆解苏联时形成的.只有极少数公民有意识地否定苏维埃制度的主要基础.厘清苏联解体的原因,需要我们应打破教条和陈词滥调以及意识形态语言的藩篱.应区分苏维埃构想和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苏维埃制度.苏维埃构想并没有消灭自己,也没有退化或自我毁灭,而只是在成长中出现了疾病,其一系列制度无法适应苏联社会和苏联人发展的新形势.苏联体系的主要特点,或者说斯大林主义,是在 1905-1917年革命、内战、20 世纪 20 年代的新经济政策、30 年代的集体化和工业化、卫国战争期间形成的.当时的环境导致苏共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选择的范围很小,只能基于现实的威胁、资源潜力和历史上造就的具有惯性的文化环境.二战结束后,苏联的领导层未能妥善解决摆脱"斯大林主义",摆脱动员发展状态这样的复杂问题,进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危机并由于冷战而深化其严重性.苏联既是被冷战的对手所扼杀,更死于自己的双手.苏联合法性的危机酝酿了 30年才成熟.苏维埃制度早期的合法性源自对群众对社会苦难的记忆.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至 20世纪 60-70年代,苏联社会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但城市化给对苏维埃的不满制造了客观的前提条件.一种隐性的危险日益增大,即以前的苏维埃制度的思想基础迅速急剧地衰弱乃至消失.苏联短期内有两代感觉自己毫无生活保障的年轻人被改革、公开性、集会以及文化多元论弄得神魂颠倒.精英阶层的反苏部分的行动利用了这种世界观危机并使之加剧.而新一代领导人既无法迅速揭示也无法预防社会上已经出现的矛盾,而且无法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成熟的问题.党的高层与苏联社会现实的脱离令人震惊,他们自以为掌控着国内进程,但实际上底层的干部掌握着形势.这使得戈尔巴乔夫日益激进的改革导致雪崩式的后果.从这一意义上讲,苏联的解体是文明和世界观危机的结果.其实质在于,苏联社会与国家没能胜任在代际更替的过程中更新社会制度合法性手段的任务;无法保障文化历史类型嬗变的延续性,这种递嬗发生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并和整个社会走出20世纪20至50年代的动员型发展状态的危机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immediate forces influencing China’s food system and food security. By immediate is meant events of the reform period, from the late 1970s to 2008. It begins by asking the question that has preoccupied specialists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Lester Brown’s Who Will Feed China? in 1995: How much arable land does China have? Is that land area sufficient to insure grain sufficiency? To insure food security?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human pressures on the food production environment, and then treats the effects of socioeconomic change: land, air, and water degradation. The core of the article examines six responses of the state to both perceived and actual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policy restricting arable land conversion, China’s one-child policy, investment in irrigation systems, the South–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large-scale afforestation and reforestation campaigns, and the program to convert marginal agricultural lands to forests and grasslands.  相似文献   
4.
大型项目的管理与实施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重要的学科。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在过去十年中越来越多地涌现出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软件工具。微软的 MS project软件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该软件取得了一些十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警检关系出现的问题,有人提出了警检一体化模式.通过对我国台湾警检关系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警检一体并不能解决我国当前警检关系存在的问题.目前,首先应对我国警检关系存在的优势和缺陷进行明确,从正反两方面借鉴警检一体模式,以检察引导侦查似乎是一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6.
"岗位成才,素质达标活动"为纺织女工搭建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促进了女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现阶段招投标实施中低价竞标法给人产生了许多负面印象及错误认识,本文就如何正确认识及合理运用低价竞标法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检测p30确证精斑有下列几种方法:免疫扩散,免疫电泳,交叉免疫电泳,胶乳凝集抑制试验,薄层免疫分析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就灵敏度而论,则以  相似文献   
9.
The restoration of livelihoods in the event of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is commonly based on providing compensation to those who aredisplaced. This policy has led to a series of horror stories.For this reason, it is proposed that by conducting resettlementas a development project in its own right, the performance ofresettlements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benefits will accrue tothe local population.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on the YangtzeRiver is the first project in China in which the policy of resettlementwith development was translated into practice. This paper usesthe results of a survey of urban resettlers in two countiesto demonstrate that development policies have been unevenlyapplied across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and that in some countiesthe policies have had some success in maintaining and raisingthe incomes of resettlers.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将以自愿移民搬迁的方式解决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群众贫困问题的工作称之为“造福工程”,闽东民族乡村是“造福工程”的最早实施者与受惠者。闽东各级政府在实施这一系统性工程的过程中,从成立工作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到筛选搬迁对象、组织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这一工程的考察与思考,旨在为我省今后的反贫困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