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6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19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保安处分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刑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十九世纪末期,以至二十世纪所制定的资产阶级刑法,基本上都有保安处分的规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保安处分的种类及其法定条件,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从而日趋精密,逐步发展起来,成为资产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许多知名的资产阶级刑法学家,将保安处分制度,看作是现代刑法  相似文献   
2.
张文喜 《理论探讨》2005,23(3):45-49
施米特基于对黑格尔哲学的解释和黑格尔哲学在实践方面可能导致的理性主义专政的历史效应去论断马克思的专政观,试图证明作为一种政治理念,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其最终的形而上学证明是建立在黑格尔的历史逻辑基础上的.施米特以偏激立论,只取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要素--敌对辩证法,且通过一个流俗的列宁形象去审视所谓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真正力量.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部宪法文本中"敌人"条款的演变其实反映了其背后存在的敌人观念的转变。以七五宪法和八二宪法为界,敌人观念发生了从民族敌人到阶级敌人、再从阶级敌人到制度敌人的两次重要转变。而每一次转变的背后都隐含着各种复杂的社会动因和政治力量的争相角力。与此相应,体现在宪法中的"敌人"条款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虽然现行宪法中的"敌人"条款体现的是制度敌人观念,但是,该条款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却极有可能导致制度敌人观念朝阶级敌人观念的方向发生逆转。因此,为了防止阶级敌人观念的"回潮"现象,需要用法治原则和人权原则对现行宪法中的"敌人"条款进行规制,同时,对"敌人"条款本身也要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4.
多元主义国家观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国家观,二者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二者都非常重视民主,主张实行民主制。但前者把民主和专政完全割裂开来,不仅反对任何形式的专政,而且主张超阶级民主。后者则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孙海东 《传承》2009,(10):132-133
纳粹德国的政治体制是与民主制相对立的极权制,其主要标志是实行希特勒独裁统治,将国家的一切权力集中于领袖(元首)个人,以"绝对权威"的领袖原则作为独裁统治的思想理论依据及衡量各种政治行为、法律手段和行政措施的准绳。另一主要标志是对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6.
于时语 《南风窗》2008,(21):84-85
在野近10年的加拿大保守势力在2003年达成右翼"大联合",2006年组建少数党政府,之后在安大略出身的哈珀带领下,日益向加国中部主流文化靠拢。自由党对此的反应却是向左倾斜,而与新民主党重叠。再加绿党的兴起,造成左翼内部倾轧,难以抗衡统一的右翼。  相似文献   
7.
德国法学家施米特著作的大量出版和被广泛引用,是近年来俄罗斯思想界的流行现象之一。此现象的出现是由于西方的学术影响、当代国际政治和俄罗斯国内政治现实等因素造成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对施米特及其学说在俄罗斯流行既有赞成也有反对。在这一学术争鸣中,俄罗斯学者既对施米特关于"例外状态"、敌友划分、"大空间"、"欧亚联盟"等主要思想及其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同时也运用施米特关于"委员专政"、"国家"与"政治"的基本划分等概念工具,对当代俄罗斯政治现实进行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8.
美国以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制度丢掉了革命时期追求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宗旨,公开以排斥和防范民众的民主权利为出发点,成为对付民众权利的工具。西方的政治学家也历来不敢恭维美国的三权分立模式是资产阶级民权或民主政体的典范。孙中山筹划共和国体制的时候批判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主张以五权宪法取而代之,证明三权分立制度在中国从来就行不通。近年现实中鼓吹三权分立制度的所谓宪政思潮,意在颠覆和瓦解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政治思想水平已经倒退到18世纪以前去了。对西方三权分立政体这一重要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实际上是检验是否划清资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界限的大是大非问题。  相似文献   
9.
法治必然 专政犹存——兼与陈士涵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监狱必然走向法治,这是既定的,毫无疑义的,但是中国监狱走向的一定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法治监狱。正确认识中国监狱如何走向法治,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中国监狱的法治化进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更替或随心所欲的制度设计。走向法治绝不是非要经过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更迭,正如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法治并没有改变其国家性质一样。应该说,中国监狱正在走向法治,是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石上走向法治,绝不是在抛弃专政的前提下走向法治。  相似文献   
10.
专政是国体意义上的概念。除了军事镇压或战争,可以称为对敌斗争的专政手段而外,恐怕再没有其他可称得上是专政所独能采用的手段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专政等同于“关、管、杀”,将司法机关等同于专政机关,将司法手段等同于专政手段。这种理解既不符合法治精神又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