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沙窑     
  相似文献   
2.
经过了中法战争的惨痛教训,清政府认识到台湾在海防上的重要性,着力加强台湾建设、巩固海防。几经讨论,清政府于1985年宣布在台湾建省,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第一任巡抚,第二年(1986年),在刘铭传上奏清政府的《遵议台湾建省事宜折》中,有省会设置一项,当时刘铭传将省城确定在了彰化的桥孜图(现台中市南区),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实际的行政中心一直在台北。1984年,继任的巡抚邵友濂将台湾的省会正式迁到了台北。台湾的省会设置几经波折,反映了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变迁。刘铭传之所以把台湾的省会定到彰化的桥孜图,是有他的考虑的,“新疆以迪…  相似文献   
3.
进入19世纪之后.随着西方产业革命的逐步完成,资本主义列强为了本国经济发展需求.急于开辟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攫取高额利润。当时非洲、美洲的大部分国家已经沦为它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这个地大物博、尚未受到世界殖民浪潮全面冲击的东方大市场,开始成为它们的主要入侵目标。(一)英国当时是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在列强侵华活动中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早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政府就有迅速侵入中国市场的强烈欲望.曾先后派遣马奥尔尼使团和阿美士德使团来华,要求中国增开通商口岸、减少进口税收、允许英国公使驻京、…  相似文献   
4.
晓司 《支部生活》2006,(3):33-33
云南南部边陲的小城蒙自,如今已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州府了。蒙自是滇南重镇,早在元代就已经置县。但它成为商埠,却是在100多年前的中法战争中。那时的中国,腐败衰弱的大清王朝只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来应付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狂热瓜分。不同的是,蒙自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曾任两广总督,其间,香港华商在中法战争中向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法军情报,协助他筹措巨额军费,对中国取得最后胜利发挥了特殊贡献。香港华商还踊跃捐款、捐物救济广东水灾,启发张之洞发展近代采矿业。为感谢香港华商对赈灾的贡献,张之洞还奏请光绪皇帝赏赐匾额给香港东华医院。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29)
19世纪80年代,法国入侵清政府藩属越南,为了维护中越宗藩关系,清政府进行了抗法援越战争。但是在取得战争胜利的情况下清政府与法国议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在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外交活动,仍然挽回不了战争失败的结果。这是由诸多国内外因素造成的,我们应吸取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7.
孤直梁鼎芬     
广州市越秀区的榨粉街,早年就是喧嚣的市井。而在辛亥革命时期,更一度热闹得不得了;由于这里居住着的一位前朝大佬梁鼎芬,所以声闻遐迩。因为他执一不二地死忠大清皇帝,因为他自始至终的坚持保皇立场,而且曾经发难参奏李鸿章,劾其罪当砍头,以谢国人,还曾一怒之下按住章太炎,动手打他屁股,施以笞责。故尔时人以怪物视之,对他有"梁疯子"之称。榨粉街住着这样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好奇者,好事者,好慕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那时广州,盛行木屐,这条踢踢踏踏,拖泥带水的街道,自然  相似文献   
8.
中法战争时期广东基督教教案与岭南文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法战争期间,广东成为全国反洋教运动的中心,仅在1884年的8月至10月份,就发生"教案"30起。以至广东在教案史的第二个发展时期(1875--1884年),"教案"数高居全国第一。本文对这些特殊时期的特殊"教案"不仅详加考察,而且从岭南文化特性角度进行透视,探究了引发这一时期广东教案的四大深层文化因素,旨在为教案区域性研究的深化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中越跨界民族是由居住于中越边境的传统民族演变而来的。中法战争以后,中越边境由传统国家的“边陲”转变为民族国家的“边疆”,有了明确的国界线,中越边境民族被分隔开,形成跨界民族。中法战争及中法勘界,还对中越跨界民族文化及性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外交思想的核心是争取和局。对时局比较清醒客观的认识,是他和局思想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其和局思想本身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性,但他的这一思想客观上却存在很大的局限,并直接导致了中法战争中国的不败而败。虽然如此,仍要客观地评价李鸿章,不能一味指责其“卖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