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3篇
中国共产党   49篇
中国政治   33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0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明是我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我国传统民俗中,清明具有节气兼节日的双重身份,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按照各自的习俗或扫墓祭奠亡故的亲人,或踏青旅游,或植树、放风筝、荡秋千。总之,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走进大自然,尽情享受春天的阳光、青草的气息和泥土的芳香,清明节已成为一种社会习俗和文化标志。传统的清明节的一些内容,如禁  相似文献   
2.
李庭军 《学理论》2010,(25):186-186
说这本书填补了流行音乐历史的空白,并没有夸张。作者十多年风雨兼程、呕心沥血的作品,终于划上了句号。作者为此而作出的努力,当然只为深情呼唤当年大上海那些历久不衰的流行歌曲,只为铭记那些为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发展和广泛传播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作曲家、词作家和演唱者的音容笑貌。作者的探索有时是孤寂而又枯燥的,但同时又是非常有意义的,否则这一领域的光辉将尘封着。我们都知道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流行音乐长时间被音乐史排斥在外,成为音乐史上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3.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决定》。  相似文献   
4.
周星林 《学理论》2012,(4):153-155
在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中,地处湘西北的常德诞生了一批品质优秀的民主革命志士,他们在辛亥革命的不同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湖南文理学院历史专业增开了《辛亥沅澧人物史话》。就该课程的开设动因、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学习方法和建设意义作个简单汇报,以期对高校特色课程建设和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刘中刚 《党史纵览》2007,(12):24-29
(接上期)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旗 严格地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没有标识自己部别番号的军旗,只有用于战场的战旗. 抗美援朝时期,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用的是"志愿军"名义,所以,按国际通行的惯例,不能打出用在国内的八一军旗.  相似文献   
6.
黎园 《台声》2011,(12):91-93
在湖北武汉的历史上,曾有过许多辉煌的篇章,曾升起不少耀眼的明星,也曾发生过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三千多年前,南下的商人兴建了盘龙城;两千多年前,楚国涛人屈原在武昌东湖泽畔行吟,俞伯牙在汉阳汀边巧遇知音钟子期;三国时孙权在武昌建城,  相似文献   
7.
1修志是我国独特的一道文学景观,它始于六朝,经宋元发展,至明清而盛,至今已历经千载,不但积累了相当丰厚的成果,而且形式多样,涌现了一大批方志名家,理论研究自明清以来也多有建树,且渐形成一套形之有效的"行文规范"。  相似文献   
8.
视察制度发端于张治中建言,得力于毛主席倡导人大代表视察,是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方式之一,是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对本级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的实地巡视察看的活动。开展视察工作,既是法律赋予人大代表执行代表职务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人大代表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提出议案和建议的基础。最早提出代表视察建议的是著名爱国将领张治中。1949年9月,他本着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民族的强烈的责任感,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  相似文献   
9.
郁勃 《黄埔》2009,(4):41-42
戴坚,长沙人,1911年生,13岁时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凭着刻苦自学,黄埔军校七期毕业,后陆军大学毕业,并掌握了日、德、英三国外语。他的长篇巨著有《兵学研究》、《七七抗战诗词史话》,翻译过德国元帅鲁登道夫的《大战岁月》、日本的《白纸战术》等共10本书。他在《七七抗战诗词史话》中自述道:“七七抗战为我民族历史上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死伤最多、损失最大、影响最深,并为全民一心、举国一致、团结御侮、贯彻始终之神圣战争。  相似文献   
10.
若鲁 《学理论》2000,(3):45-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