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吉卜林、福斯特和奈保尔是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的三位重要作家,其创作与印度关系紧密。他们的印度书写不同程度地带有东方主义的思想痕迹,其作品均体现了文化身份认同之思考。探讨三位英语作家的印度书写及其文化身份思索对于深化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佚名 《学习导报》2010,(4):61-6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拉雅德·吉卜林写给他12岁儿子的赠言: 如果在众,足六神无主之时,你能镇定自若而不是人云亦云; 如果被众人猜忌怀疑时,你能自信如常而不去妄加辩论; 如果你有梦想,又能不迷失自我,有神思,又不至于走火入魔;  相似文献   
3.
张虹 《求索》2013,(10):164-166
“帝国诗人”的冠冕使得吉卜林为批评界诟病良多,却正好体现了“日不落帝国”处于下降期的复杂心态。本文拟将殖民主义视野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吉卜林创作的小说文本,建构出其文学文本之下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引言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是英国著名的诗人、短篇小说家,1907年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最年轻的获得者.著名诗人艾略特(T.S.Eliot)曾经评价吉卜林是"一个没有加冕的桂冠诗人,-个人所冷落的名人"①.由于种种原因,他长期以来被视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的辩护人,背负着"帝国主义作家"的恶名.正因如此,吉卜林在中国鲜有人论及.即便在他曾经度过幸福童年时光的印度,直到今天,他的声誉仍然是相当负面的,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他的作品充满了帝国主义色彩,尤其是一战前几年的作品.在印度大学教育有关英国文学的课程中,有关吉卜林的作品,除了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大部分之外,其他很少被提及.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家吉卜林是典型的殖民文学作家.他的作品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印度被殖民的历史本貌,其滋生于帝国心态的帝国话语使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表述印度主题,并以东方主义的视角对印度进行艺术直陈.本文分析了吉卜林的印度书写,探讨了他在殖民文学创作中反映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整整50年前,我的父母在内罗毕的恩姆巴八岁男孩——登上国际航班,让我回英格兰的一所寄宿学校就读。我倒没有像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那样,他从印度被送回国接受英式教育之后,注定五年都不能见母亲一面。其后十年问,我和家人至少每年团聚一次,在这一点上我很幸运。  相似文献   
7.
英国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R·吉卜林与印度有着微妙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精神关联,这与他早年的印度生活密不可分.在他的创作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历史缺席"现象.本文拟从这两方面进入,探讨吉卜林与印度的心物邂逅及其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