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炜 《新民周刊》2022,(34):77-77
1899年前后,康有为的一个弟子提出了问题,小孩子以《三字经》开蒙以四书开蒙,七八岁小孩明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意思吗?如果他不明白,不就是变得更蒙味了吗?当时的儒生不会反对旧学,但知识界有共识,四书五经的文字太深奥了,应该用更浅白的文字来教孩子,用切音字来教孩子认字发音。  相似文献   
2.
李德昌 《工友》2010,(2):30-31
主持人语:人不读书则不智,刀不磨砺则无锋。现在,社会进入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翻新的速度加快,那种一套“四书五经”读千年的时代早已过去。读书,是为了国民素质的提升,是团队建设的需要。对于职工个人来说,哪怕你已经是研究生学历,如果你不想落伍的话,那么,你还得多读书!  相似文献   
3.
理雅各——从传教士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传教士理雅各于鸦片战争期间来到香港进行传教活动。他深深地被中国的古文化所吸引,第一次把四书五经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架起了一座永载史册的桥梁。在东方以及东方文化倍受瞩目的21世纪到来之际,我们更加钦佩这位文化交流使者和伟大学者的远见与卓识  相似文献   
4.
《政策》2013,(3):91-91
<正>一个民族能够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是该民族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辉煌结晶。诸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和二十五史等等。然而,经典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为了炫耀与宣扬,而在于学与用,在于有益于世道人心。可是,如今谁还读经典?读它又有何用?这倒真是个问题。问题一:快与慢。而今是信  相似文献   
5.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字圣叹,清初吴县人。他能文善诗,以读书著述为乐。尝自言“稗官野史,无所不窥”,独不喜“四书五经”的枯燥乏味;自谓“自古至今,止我一人是大材”,其放诞不羁,溢于言表。因恃才傲物,讥讽考官,游戏科场,而多次被黜。  相似文献   
6.
西方传教士对“四书五经”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瑞琴 《世纪桥》2007,(12):60-61
四书五经》是反映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无论是天主教的传教士还是基督教新教的传教士,为了传扬基督耶稣,突破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障碍,他们把关注的视角都投向儒学经典。西方传教士二百年的译著工作,其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7.
少儿读经热     
“言必信,行必果”,“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北京市中关村一小教学楼的走廊墙上,每隔几米就立起了一块写着传统古训的文化板。为了便于学生们阅读,这些文化板悬挂的高度正好与学生的视线持平。  相似文献   
8.
佚名 《廉政瞭望》2011,(11):55-55
金圣叹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幽默的家伙之一。他遍读诗书,独不喜“四书五经”的枯燥乏味。他自谓“自古至今,止我一人是大材”,其放诞不羁,溢于言表。他做评点的时候,除词句外,有的还作全局性删削。他断言《西厢记》第五本非出王实甫之手,是“恶札”,故截去而以《惊梦》收尾。他评点《水浒》,干脆利落地将不顺眼的七十回以后章节删去,不让英雄们被招安,史称“腰斩水浒”。  相似文献   
9.
《当代贵州》2011,(30):60-61
毛泽东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从《尚书》到《诗经》,从《论语》到《孟子》,他都熟读成诵。他在演讲、讲话和与人交谈时,常常上天入地,海阔天空,纵横古今。对于国学典籍,他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妙语连珠。他对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了如指掌。一部《资治通鉴》,他读了整整17遍;煌煌《二十四史》,被他翻破了。他的史论常常石破天惊,他的史识往往发人未发。  相似文献   
10.
一个8岁就可以流利朗读《China Daily》上所有英文内容的孩子。 一个8岁就通读过《三国演义》和《四书五经》的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