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2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小弟从云南昆明回来,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云南的怒江沿岸,有一个这样的传说。一天,一个猎人在山中狩猎。弓箭虽射中一头梅花鹿,但没有射中致命的部位,梅花鹿拼命地奔跑,猎人紧追不舍。俗话说得好:"到嘴边的肥肉,哪能吐出去。当梅花鹿跑到一个山洞前面时,猎人追上了。梅花鹿的喉咙发出了一声凄凉的哀鸣,放弃了逃跑的意念。猎人的心中,一阵狂喜,他仿佛看到了餐桌上香喷喷的鹿肉和烧酒。突然,不知为什么,猎人的心脏又颤抖了一  相似文献   
2.
大凡翻阅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大清王朝开国初年,强调“国语骑射”,因而将中国的弓矢文化推上了一个高峰。聚元号弓箭铺的由来,也是始自满洲军人关以后。从杨福喜保留的一张大清朝道光三年制作的老弓上所铭刻的文字来看,让人不难推断出:这家老字号该有三百年上下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3.
聚元号的两件镇店之宝聚元号今天还有两件镇店之宝。第十代传人杨福喜轻易不肯示人。那是一张小巧精致的弩弓。按杨福喜的说法:这叫铺底货。据老辈讲,是清朝一位皇太子留下来的。杨福喜的爷爷回忆说,这还是当初盘下"聚元号"店面时从王家接过来的呢。当年铺里的老伙计沈六和周纪攀回忆说,不知道是哪一位皇太子特意派宫里的太监专门把这张弩弓送到"聚元号"来修理。当年弩的黄匣子处还塞了一个纸捻儿,上边写着××皇太子送修。日子也有,只是记不得了。  相似文献   
4.
大凡翻阅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大清王朝开国初年,强调“国语骑射”。因而将中国的弓矢文化推上了一个高峰。北京聚元号弓箭铺的由来,也是始自满洲军入关以后。从杨福喜珍藏的一张大清王朝道光三年制作的老弓来看那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5.
《说苑·君道》中记载:有一天,齐景公宴请百官之后,同大家一起射箭取乐。每当景公射出一支箭,文武百官都会高声喝彩,即便脱靶,那些人也是"堂上唱善若出一口"。于是,景公便沉下脸,失望地叹息,丢掉了弓箭。事后,臣子弦章进来,景公对他说:"自晏子过世之后,十七年来没有人指出过我的过失。刚才射箭时,我脱靶了,那么多人竟然还一起喝彩!"  相似文献   
6.
弓箭之争     
石兵 《人事天地》2011,(11):60-60
弓与箭本是亲密无间的兄弟,却在某一天分道扬镳了。 分手的原因是箭认为两者差异太大,身份不配。箭快如闪电,杀伤力巨大,弓则缓慢沉闷,使用时还费时费力。时日久了,箭便有了骄傲之心,觉得弓不过是陪衬自己的附属品而已。最令箭不能容忍的是,  相似文献   
7.
刘锴 《政府法制》2013,(20):17-17
说起来也许有人会不相信:清朝时,中国就已经有了“机关枪”——这枪十分了得,一次能连射28颗子弹,杀伤力远胜“洋枪”。更别说是传统的冷兵器——大刀、长矛和弓箭了。也难怪有人不相信——史书和影视作品中,大清帝国军队所使用的兵器主要是大刀、长矛和弓箭,最先进的也不过是后来从国外买来的一些“洋枪”,不过是一次只能射一颗子弹,然后再装填,再射击,所以民间俗称这种枪为“单子搂”。根本没有提到过“机关枪”。其实,清朝时,还真就有位中国人发明了“机关枪”,只是后来束之高阁。没能广泛应用于战场上。  相似文献   
8.
银碗、金马车还是弓箭 小时候听过一个“手端银碗讨饭吃”的故事。说的是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付铁铸的弓箭。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市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整天在山野间狩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