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外交一直没有放弃对大国地位的追求,鉴于实力和国际环境的原因,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崛起受到很大的制约,对美外交也处于弱势。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国力大增,对美愈来愈强硬的外交更可视为其崛起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2.
大国之路     
<正>策划人语"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这是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2009年10月在道·琼斯公司北京新办公室开启仪式致词中的一句话。2010年2月,欧盟女外长阿什顿出席欧洲议会,入场坐定后,就从包里掏出一本名为《中国怎么想》的书,这一瞬间通过美联社记者的相机传遍了全世界。显然,今天中国的国力已经强盛到了西方必须加以正视和关注的程度。但与之相伴随的,却也并非都是赞誉与期待。在今天很多西方人的眼里,中国除了可怕的经济力量外别无长物。几百年前对中国天朝大国的崇拜早已消失,更多呈现出的是因  相似文献   
3.
2016年初的“吴胡之争”再次点燃关于“中国外交转型方向”的争论。导致争论的原因不仅在于学界与政界对“转型方向”无法达成有效的共识,更是在中国外交的转型中所遇到挑战与困境。然而.西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与近几年兴起的“本土化”理论虽然有助于解释中国外交转型的问题.但都过分注重“体系层次”的因素,从而忽略“单元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蒋真 《西亚非洲》2007,13(1):5-10
保守派总统内贾德上任后,伊朗政府为应对危机采取了核强硬政策,其内容包括参与谈判,但在维护核权利上毫不妥协;在中东和大国间展开“魅力外交”,争取外交得分;加强动员与演练,增强对美国的报复能力。现政府的核强硬政策继承了前任维护核权利的坚定立场,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伊朗的核强硬政策和“魅力外交”在短期内延缓了核危机的加深,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伊朗核强硬立场在国内引起的争论;中东各国对伊朗核发展的担忧,都使伊朗的核强硬政策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5.
韦民 《学习月刊》2011,(3):31-32
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短短数年,世界形势一日千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酝酿着重大变迁。中国被普遍视为这个重大历史进程的主要动力源,因而不可避免地成为外界普遍  相似文献   
6.
落马高官文强被控后表现如何?一个接近文强专案组的人士透露,面对专案组人员的审问,文强态度强硬,甚至向办案人员叫嚣:别想通过审问从我口中获得更多的东西!你们审问我的方法,是我以前审问罪犯的方法!(9月18日四川在线)  相似文献   
7.
近一段时期,国际上出现了一种论调,认为中国"过分自信""咄咄逼人""日趋强硬",有的甚至质疑中国是否会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中国原本的正当立场和表态均被刻意解读成"强硬"。  相似文献   
8.
一方面国外舆论认为中国外交变得越来越强硬,而另一方面国内舆论反而认为中国外交太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我国外交在服务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成绩显著。不过近年来,一方面国外舆论认为中国外交变得越来越强硬,而另一方面国内舆论反而认为中国  相似文献   
9.
自核问题爆出以来,伊朗一直坚持核强硬政策。其逻辑来源首先在于,伊朗认为本国在核不扩散问题上实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因而其核活动具有合法性。其次,伊朗的核强硬政策,是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强的体现,保持与伊朗国家利益的一致性。再次,伊朗的核强硬政策有坚持的必要性和成功的可能性。必要性来自伊朗对其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当前安全状况的考虑;可能性来自伊朗对自身地缘政治地位和战略资源的自信,以及对当前大国间微妙关系的乐观评估。  相似文献   
10.
齐皓 《当代世界》2015,(12):29-32
<正>从2015年年初开始,美国战略学界出现了一场关于是否改变美国现行对华战略的讨论。引发这场讨论的一个主要观点是美国在过去几十年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逐渐失效,因此美国应该改变现有接触战略,加强与亚太地区盟国和伙伴国家的关系,努力平衡中国不断增长的地区影响力。[1]反对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中美关系事关国际秩序的稳定和亚太地区的安全,中国尚无能力挑战美国的地区主导权,如果因为一些利益冲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