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124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云龙三景     
凝固的岁月———白族诺邓村诺邓是云龙县属的一处古盐井。盐井在狭窄的山谷里。遗迹还在,就是在井的上面盖了一间房子,遮蔽着,算是出“矿”(盐水)口吧。紧邻着是煮盐的工场,十几口矩形铁锅,有一半埋在状若土泥的剩盐里,宛似建筑工地废弃的沙浆、石灰坑。山谷西侧山坡上层层叠叠建起的村子,就是白族聚居的诺邓村。诺邓村建在陡峭的山坡上。全村找不到一块像样的平地,此家到彼家必上坡下坎,这家屋顶往往就接着那家的墙脚,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堂屋地面也往往高出厢房一大截,从天井到堂屋去,得从侧面上好几级台阶。堂屋的“…  相似文献   
2.
大理,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自古以来,繁衍、生息于洱海地区的白族人民,勤劳朴实,富有极强的创造精神,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从而推动了自己的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谐音,在白族民间习俗中的运用极为广泛,人们常常用以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意向和举动。这些意向和举动,主要表现在白族民间的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生产劳动、迎来送往等方方面面。其目的主要在于用谐音来图吉利,讨口彩。在大理白族民俗中,婚俗最为重。白族婚礼,大致有订亲、催嫁、迎亲、回门等几个过程。俗语说“盖房子愁…  相似文献   
3.
赵芳 《今日民族》2005,(2):F003-F003
1月10日,对普米族来说是“双喜”临门的大好日子。其一,云南民族学会普米族研究委员会成立,其二,来自北京,四川和我省各地的上万名普米族同胞欢聚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共同欢度2005年普米族传统节日——“吾昔”节。普米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与其自古崇尚白色有关,1960年经民族识别后由国务院正式定名为普米族。普米族源于西北青藏高原的古代游牧部落羌族群,公元八世纪左右,逐渐南移至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云南的白族地区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民俗“邀秧藂(cóng)”。这原本是春耕栽插时的劳动生产组织形式,但聪慧的白族先民在里面注入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使“邀秧藂”的生产活动显得格外地喜庆愉悦,以至白家人把春耕栽插当成一个节日,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过三个大年不抵过一个栽秧节”。在古时,由于科学技术落后,也谈不上农业机械化,每年春耕栽插从开秧门到关秧门,繁忙的劳动至少要持续一个多月。这是一个与时间节令赛跑的时节,俗话说:“芒种、夏至、点火栽秧”,说明栽秧时节的辛劳。既是这样,人们对它的喜欢程度为何还要胜过过大年呢?…  相似文献   
5.
王晋 《今日民族》2005,(11):15-16
在拉萨、在甘孜、在藏区,人们都知道他们现在使用的铜器来自云南的鹤庆,来自那里的能工巧匠;在鹤庆,秀邑的铜器加工和新华的银器雕刻一样家喻户晓。美丽的秀邑,清泉长流,绿树掩映。数百年来,这里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秀邑是个白族村落。走进村子,“丁丁当当”,清脆的敲打声就传入人们的耳中,这是勤劳的白族群众在打制铜器发出的声响。踏进农户家,一个个各式各样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光的铜盆、铜桶堆积如山,而在家庭作坊旁,白族妇女精湛的打铜技艺更让人称奇。长年来,秀邑的居民们就以打铜为生、靠打铜致富,也创造了悠久的铜产…  相似文献   
6.
绕三灵,又称绕山灵、绕三林。白语叫“观上览”,观就是“逛”或“游览”之意。三灵指三个地方:即位于大理古城西、三塔寺旁的佛都崇圣寺,位于苍山脚下的仙都圣源寺,还有位于洱海西北岸的神都金圭寺。绕三灵的时间为每年农历4月23日至25日,共三天。农历4月23日大清早,苍山脚下,洱海之滨,各村各寨的白族群众就穿红戴绿,浓妆艳抹先汇集  相似文献   
7.
在大理宾川鸡足山镇沙址村做田野调查时,笔者注意到这个正在变化的社区,看上去很和谐,无论是家庭内部,还是寨邻之间,都一派讲信修睦的理想社会的面貌。深入了解,笔者觉得,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孝道文化功不可没。因此,这里笔者仅从孝道角度,对村寨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状况做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8.
张海超 《思想战线》2012,38(1):26-29
僰人、白人和民家是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对大理白族的称呼,尽管大理白族始终没有从少数族裔的标签下挣脱出来,但各种文本中的记录都显示他们与汉人日趋相近,我们有必要将大理白族的身份及其认同的变化视为一个不断调整与再定位的过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以及由此生发出的族群关系,尽管现在所用的"民族"概念有很独特的中国含义,但无论如何,它都是近现代以来的西方产物,我们的研究必须兼顾中国民族融合的独特进程。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白族人民创造的视觉美学文化丰富多彩,而作为白族民族身份最为显著的标志——白族服饰则是探究白族视觉美学文化最为直接的窗口。本文试从审美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自古以来白族服饰流变的阶段特征,并从物质经济水平的提高、自身内心审美意识的变更、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影响、自然环境与气候的影响等方面对白族服饰流变的原因作了浅显探讨,以期对白族视觉美学文化的研究和建构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白族文化的包容性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容性是白族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包容性几乎表现在白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但突出地表现在白族族源的多元性、白族文化源流的多源性、白族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南诏大理国与唐宋的关系、白族的民族观及婚俗观和丧葬观等方面;白族文化包容性的主要成因是受中原文化和白族生息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充分挖掘和利用白族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