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20篇
政治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联:庚寅金虎啸社稷为本三条红线守护华夏神州万物盛 下联:辛卯玉兔娇大兴水利一号文件给力炎黄中国百世昌 横批:中国水利之春 2011年的新春来临之际,中央“—号文件”浓墨重彩聚焦水利话民生,给全国百姓尤其是农民朋友送上了一份厚礼,上面的对联正是兔年新春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
《精神文明导刊》2014,(12):28-29
今年以来,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了“我们的家训——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家训文化,赋予家训新的内涵和教育使命,通过寻找、征集、传播、传承“我们的家训”,激发人们心底的道德情感,建设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引导人们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3.
提起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话题,不由会想起省人大代表宋京伟。这个名字,在笔者的记忆库里,与“责任、良知、严谨、认真、执着”这一系列词汇有着很高的关联度。他的这种处事态度,笔者想,应该主要源于他长期从事理工科研究的职业习惯和专于学问的治学精神吧。  相似文献   
4.
蒋建平 《现代领导》2009,(10):40-41
宋真宗对宰相寇准是比较尊重和厚待的.史书中说“帝待(寇)准极厚,王钦若深嫉之。一日,会朝,(寇)准先退,帝目送(寇)准,(王)钦若因进曰:‘陛下敬畏寇准,为其有社稷功邪?’帝曰:‘然’。(王)饮若曰:‘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寇)准有社稷功,何也?’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古代的"个人"话语及其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玉 《思想战线》2004,30(5):99-102
中国古代只有"民"的概念而没有"人"的概念,"民"作为概念和范畴其意义是在和"君"以及"社稷"的相互关系中确定的。人在中国古代始终是第二位的。中国古代的"爱民"与"重民"始终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群体主义",本质上是"君主主义"。中国古代的个人观念与西方的个人观念不是相近而是相反。  相似文献   
6.
罗琳  仝晰纲 《前线》2022,(1):84-86
<正>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将入相,统摄吴国军政十多年,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以深谋远虑、正言直谏闻名,忠诚恳至,深得孙权器重,《三国志》称其为"社稷之臣"。儒生脱尘书生都督陆逊出身于江东大族,祖父陆纡官至城门校尉,从祖父陆康为庐江太守,父亲陆骏任九江(今安徽寿春东)都尉。陆逊10岁丧父,跟随其从祖父陆康在庐江任所读书。当时,陆逊是一位温文尔雅的书生,和陆康的儿子陆绩、外甥顾绍均以博览群书闻名。赤壁之战后,刘备使关羽镇守荆州,  相似文献   
7.
林峥 《北京观察》2015,(11):71-75
民国之后,内城封闭的格局被打破,文化中心、商业中心都呈现由外城向内城转移的趋势.尤其是北海所处的以紫禁城为核心的内城中心地带,在昔日皇家禁苑、坛庙的基础上,开辟了各式公园、博物院,除北海外,还有中央公园(社稷坛)、和平公园(太庙)、景山、中南海、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等等,且公园内大多兼有图书馆、讲演厅、陈列所、音乐堂、体育场等文化设施,这片区域遂形成新式公共文化空间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8.
落日余晖中,我又一次站在民族英雄于谦的祠前,感受他“社稷为重君为轻”的铮铮铁骨,体味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磊落胸怀,怀想他那“清风两袖朝天去”的清白人生。六百多年的时光已凝缩成一段历史,但历史不会忘记这位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救时宰相”,不会忘记这位两袖清风的清官,也不会忘记这位以社稷为重却终遭不测的悲壮人物。《明史》写下了“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的赞语,给予于谦很高的评价;清朝诗人袁枚写下了“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西湖重”的诗句,传颂着人们对岳飞、对于谦的敬重。如今杭州人民重修了于谦祠和于谦墓,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于谦,是杭州人民的脊梁,杭州人民的骄傲。  相似文献   
9.
读了《公民导刊》第4期的《民不安,社稷难稳》一文,感觉颇受启发。民是社稷之本,只有人民的安宁,才有国家社稷的安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关注民生成了执政党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重庆出台了《民生十条》,让群众真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首先重庆对各种黑恶势力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相似文献   
10.
《安徽统一战线》2001,(3):25-25
在古代“社”是土神,“稷”是谷神。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土地和庄稼是人们赖以世代生存的根本,所以古人说:“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没有土地和粮食,人们便不能生存,也就没有国家了,所以社稷就成为国家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