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采集绵羊、骡、马肿瘤组织,通过石蜡切片的常规染色(HE染色)、胶原纤维染色(Masson三色染色法)和网状纤维染色(Gomori银染色法)技术,对腺瘤、腺癌、纤维瘤、纤维肉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和鳞状细胞癌的间质构造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显示,胶原纤维的走向和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网状纤维在鳞状细胞癌的癌巢周边较多,瘤细胞之间未见分布,但在纤维瘤、纤维肉瘤、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的瘤细胞之间均有分布;间质内毛细血管极少分化成熟。上述结果进一步明确了上述动物常见肿瘤间质的构成及其纤维和血管在分布、数量、染色特性和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电压门控性钙通道β亚基和胶原纤维基因在扩展莫尼茨绦虫不同体节的mRNA转录水平,以beta-Tubulin基因作为内参基因,采用SYBR Green 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该基因在扩展莫尼茨绦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即头节、幼节、成节、孕节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电压门控性钙通道β亚基、胶原纤维基因和beta-Tubulin基因的Ct值与阳性质粒的浓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熔解曲线分析表明,产物为特异的单峰,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电压门控性钙通道β亚基以及胶原纤维基因在虫体各发育阶段中的表达丰度存在差异。电压门控性钙通道β亚基在幼节的表达水平较高,而胶原纤维基因在孕节的表达水平较高,提示这2个基因可能在幼节和孕节的发育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角膜基质胶原纤维直径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28只家兔空气栓塞致死后,按死后不同时间取角膜,常规方法制作超薄切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角膜基质0.5μm×0.5μm区域内的胶原纤维,并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反映胶原纤维直径变化的横切面面积(Y1)、周长(Y2)、平均直径(Y3)、等效直径(Y4)4个参数,所得数据用EXCEL2000和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死后0~72h内,角膜胶原纤维横断面的面积从1131±53nm增加到1628±26nm,周长从132.8±23nm增加到167.5nm,等效直径从38nm增加到45nm,平均直径从37.71±6nm增加到44.89±5nm。结论死后72h内,角膜基质胶原纤维直径随死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4个参数有望作为判断死后时间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测大鼠-骨骼肌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病理学变化,为损伤时间推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5只)和对照组(5只),实验组用500g重的打击器打击大鼠右下肢,建立大鼠骨骼肌机械性损伤动物模型,并随机均分为伤后6h、12h、1d、3d、7d、10d、14d组。应用HE染色、Mallory染色和图像分析法观测大鼠骨骼肌损伤的病理学改变。结果伤后6h,损伤区骨骼肌变性、间质大量出血和炎细胞浸润;12h~1d,骨骼肌坏死,伴大量炎细胞浸润,以PMNs和MNCs为主,数量分别达到高峰;3d起,坏死骨骼肌被逐渐清除,PMNs和MNCs数量逐渐减少,FBCs和新生骨骼肌开始出现,少量胶原纤维形成;7d,FBCs和新生骨骼肌数量继续增多,伴新生血管生成和胶原纤维沉积;10d~14d,FBCs数量和胶原纤维沉积分别达到高峰。结论大鼠骨骼肌损伤区PMNs、MNCs和FBCs数量,以及胶原纤维沉积随损伤经过时间的规律性变化,可为损伤经过时间推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