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沂古代属于琅琊郡。自古以来临沂的藏书事业就非常发达。临沂古代藏书家具有多方面的特征 ,如古代多、近代少 ,且大都具有家族性、大多为官员出身、大多注重对藏书的开发利用等  相似文献   
2.
叶德辉其人     
在长沙的岳麓书院门口,挂有一副令湖南人感觉很爽的楹联,叫做"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八个字,口气之大,底气之足,常为湘人自豪地提及。如果就晚清咸同以来的湖南而言,其时人才成批量地涌现,以致有"文武湘军"之说,可见这副楹联,倒也是不算夸张的描写。到了清末民初,自打那位嚣张文人叶德辉,闹得不亦乐乎之后,1927年夏历三月初十日,终于被农民协会五花大绑,押  相似文献   
3.
魏敬群 《春秋》2013,(1):20-22
张景械(字亦轩)是济南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光明日报》有文章《墨香常惹念先贤》称:“张亦轩先生是济南的大雅之士。”日本汉学书道家石桥鲤城因亦轩先生饱学博识而对其有“布袋”之称。  相似文献   
4.
邓雪峰 《前沿》2008,(10):189-191
中国古代文化,包括古代的私人藏书和古代的藏书楼,都曾得以光彩照人,熠熠生辉。追溯私人藏书的历史渊源,考察私人藏书的历史过程,不难发现,藏书家的历史贡献,主要集中地体现在对历史典籍的保存和传播方面。  相似文献   
5.
刘喜海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藏书家,出生望族,是刘墉的侄孙。他擅搜奇书,以宋版书和朝鲜文献为主要藏书特色。他还收藏金石拓片、古钱币以及封泥等,是名副其实的收藏大家。此外,他还抄书和编写书目,对古代版本目录学也有一定贡献,是清代学术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桂明 《民主》2011,(1):33-35
由于久居南京城南,并对南京其"城"其"事"的人文掌故非常熟悉,薛冰便被朋友戏称为"薛城南",与北京的"徐城北"相对应。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与图书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杉  子荫 《党史文苑》2003,(5):22-24
在家乡图书馆打下深厚学问基础毛泽东开始接触图书馆,是1910年秋离开家乡韶山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上学的时候。他在这里学习了半年。东山小学后斋有个小型藏书楼,收藏着许多中外书籍。毛泽东经常到藏书楼去阅览中外历史、地理书籍,对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很感兴趣,他反复阅读,甚至可以背诵。他读过一本名叫《世界英雄豪杰传》的书,其中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故事给少年时期的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1911年春毛泽东考入湘乡驻省中学。他很爱看报纸,从《湘报》、《民立日报》上了解社会,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新思想、…  相似文献   
8.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进文化的繁荣。清代中叶旅居浙江的徽州藏书家吴骞,凭借自有拜经楼藏书与江苏无锡的桐城派名士秦瀛有密切往来,特别是在人生游历、书籍题跋和诗文交流方面较为频繁。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徽州文化传播以及书籍的刊刻流通具有一定作用,也构成了清代中叶封建文人活动的基本范式。因此,深入考察两人交往活动,对于了解当时社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泰文军 《检察风云》2012,(21):92-93
在文人书斋中,你经常能看到藏书印和藏书票的倩影,这两者产生的意义在于,能无言地表达爱书之人和图书主人对书籍的灵犀赞美。藏书印是主人用以表示图书所有者,或表达其个性爱好而钤于古籍上的一种藏书印章,也作印鉴标记,印章形状各异,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藏书票则以微形绘画,大都为木刻画的形式,贴在书籍的扉页上,这样既可以作为收藏者的标鉴,还可作为书籍的装饰品。两者都表示对图书的归属,表达个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藏书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为中国古籍的保存和古代文明的薪火相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拟从徽州著名藏书家鲍延博藏书的背景、藏书的来源、对藏书的整理、藏书的理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入手,勾勒出一代藏书家的人生轨迹,探询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奉献精神,展现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让更多的人认识鲍廷博,了解他在中国古代藏书界的突出地位,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藏书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