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24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熊焱 《民主》2013,(7):60-61
叶芝有一首诗,叫《随时间而来的智慧》。用它来形容写作,颇为恰当,这种随时间而来的智慧,便是在写作进程中所获得的领悟力和感受力,一种在写作中不断地自我修炼的情怀和心胸。一个智慧的诗人,又必定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时间感的诗人。我之所以要强调时间感,是因为杨章圣曾经离开过诗坛一段时间。但一个真正的诗人,无论白云苍狗,世事如何变幻,他(她)对诗歌的热爱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农民诗人余秀华在网络上火了。余秀华是个先天性脑瘫患者,走路不稳、手发抖、说话口吃。然而,她这样"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她的人生,颇有几分传奇色彩和励志因子。自1998年写下第一首诗《印痕》,到目前为止,余秀华至少已写了2000多首诗,在诗签上耕耘了16年。如果说,她最初的诗歌创作,是为排遣脑瘫患者的苦闷孤独等情绪,还算自我疗伤的话,那坚持写诗16年,则是对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追寻与坚守,让自己的灵魂拥有一个温暖的驿站。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一个人摇  相似文献   
4.
赵瑞雪 《学习月刊》2009,(10):31-31,8
爱伦·坡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诗歌创作中总会涉及到女性的形象,这些女性通常都是美女,而最令人悲伤的莫过于这些美女角色在作品的开始或不久以后就死去,《乌鸦》中的丽诺尔就是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5.
遥远 《党史纵横》2010,(1):48-51
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有明显的新月诗风格;她是建筑学家。她的丈夫、著名的建筑学家粱思成曾对学生说。自己著作中的那些点睛之笔.都是“她”给画上去的;她是演员.曾是三个最优秀男子心中永远的“齐德拉公主”。  相似文献   
6.
存在与迷失——论顾城诗歌创作中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整个中国文坛都在寻找"自我",诗人以哲思的形式寻找着"自我"的深层内蕴。做为"朦胧诗派"代表之一的顾城,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和发现"自我"。本文拟从顾城诗歌创作过程"自我"的三个阶段的历时分析,探询顾城诗歌创作中的"自我意识"与诗人精神建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马千 《工会论坛》2010,16(1):147-149
通感现象在欧洲很早就被发现,并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在中国由钱钟书1962年提出后才在学界引起注意。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并没有提出通感一词,但通感在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中却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与中国古代佛道思想的兴盛不无关系。佛教的“圆通”教义和道家的“内通”的观点影响中国古代诗人,使通感得以运用在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8.
鸦片阿姨 《工友》2012,(4):50-51
作者介绍:野夫,又名土家野夫,本名郑世平,土家人,1962年出生于湖北恩施。1978年考进湖北民族学院中文系开始诗歌创作。1982年组织诗歌社团"剥枣诗社"。1986年插班考进武汉大学中文系,组建湖北省"后现代诗人沙龙"。野夫用线性白描的手法述说着他的私家历史,低回中穷尽人之生死命题,回眸间窥斑国之百年兴替。  相似文献   
9.
寄情墨花     
周明臣先生原是一家大型国企的董事长。明臣先生为人谦和,待人诚恳,没有架子。我一直把他视为一位可尊敬的师长。明臣先生喜欢诗、擅书、能文,我们有许多共同语言,这是我与明臣先生能够走近的主要原因。在明臣先生的这部诗集即将出版之际,我想谈谈我读明臣先生诗作后的几点观感。一,通过叙事以言情。在中国诗歌创作的历史上,通过叙事以言情可谓有悠久的历史。在这些诗作里,作者所叙之事  相似文献   
10.
白爱平 《求索》2011,(8):182-184
唐末五代时期,面对纷繁多向的诗歌审美旨趣和创作取向,士人们试图将众多前辈诗人排比归类,从而为诗歌之道做出最基本、最简洁的划分。齐己在其《还黄平素秀才卷》诗中首次将姚合、贾岛置于对举的地位。南宋时期真正出现了姚贾并称的说法,一些诗人群体如永嘉四灵以及江湖诗派诸人明确地将姚贾诗歌作为效仿接受的典型范本。姚诗的随和纤细与贾诗的寒涩苦僻以及二者所共有的清冷深幽的审美趣味,在南宋人眼里,正可以矫正江西诗派末流的圆滑熟烂之弊,从而为充斥着陈陈相因之气的诗坛重新开疆拓土。释永颐于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或稍后创作的《悼赵宰紫芝甫》诗,是现存最早出现"姚贾"二字的宋人文本。姚贾诗风由于本身的局限性,在严羽等倡导的诗禅理论兴起之后,逐渐沦为及目直寻诗论的反面注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