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书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出生在山东淄川县(今临清县)。他生在清代百废待兴而又日渐鼎盛的康熙年间。听故事和讲故事是他的特长。蒲松龄长大后成了一名教书先生。随着阅历的增加,“搜奇索异”借古喻今的念头一直萦绕在他心上。为了  相似文献   
2.
《党课》2007,(10):113-113
睡眠是人们恢复体力,保证健康.增强机体免疲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秋季气候凉爽,人们睡眠的条件大为改善,但如果不加注意,睡眠质量将会大受影响。秋季睡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张硕 《世纪行》2013,(7):39-40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元,普及于明清,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湖北是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可以说与三个湖北人的足迹相伴。  相似文献   
4.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是中国物质文化的一块瑰宝。而茶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则远不止于此,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世界各国无论是茶物质文化还是茶精神文化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中国。一、茶是中国浓茶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陆羽的《茶经》出现之后。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可以看做是茶的发展的成熟阶段的标志,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的茶文化在唐代进入了繁荣  相似文献   
5.
《人民公安》2012,(14):42-42
夏季炎热.很多人喜欢饮茶消暑。但是,饮茶必须要讲究科学.注意泡服的方法及饮用量,夏季喝茶有好处也有禁忌.只有采取正确的饮茶方法才能有益健康:饮茶要适量,忌过度饮茶。因为茶叶里含有咖啡因.过度饮茶会引起焦虑、烦躁、失眠、心悸等症,从而导致睡眠不好,还会抑制胃肠蠕动,妨碍消化,降低食欲。  相似文献   
6.
商盾 《北京观察》2006,(9):62-64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茶是我国祖先在寻求各种可食之物、治病之药的采集过程中,被发现的,后来由药用或食用逐渐发展为饮用.但是,饮茶缘于何朝何代,学术界有不少说法,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是产生于神农时期.其根据是茶圣陆羽<茶经>中的一句话:"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国公."由此看来,茶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从野生到半栽培、栽培经历了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浮生茶     
汪亭 《工友》2014,(4):56-56
正少年时口味厚重,不喜欢饮茶。年近而立,味寡口涩,才偶尔在喝水时扔几片茶叶,以改口味。对于茶,我并不陌生。故乡有茶园,每年春到三月,村前山后采茶繁忙。从茶园摘下茶叶后,需要经过杀青、筛拣、揉捻、烘焙等工艺,才成茶品。新茶上火,一般会搁置半月后上市。茶道在中国源远流长,传至八方。饮茶养生乃中华传统。《本草纲目》有载:茶,清头目、醒昏睡、化痰消食、利尿止泻。  相似文献   
8.
台湾女作家三毛在书中说: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这算是阿拉伯人的茶道吧,寥寥几句,道出了茶之三味,也将三种心境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9.
陈正万 《学习月刊》2010,(18):113-113
茶圣陆羽《茶经》上列举的二十四种饮茶器皿,有金、银、玉、陶、瓷等多种质地,大小、造型、雕镂、图案、文字等方面也各有讲究。《红楼梦》里妙玉似乎也很有陆羽的见识,她收藏的茶具非常高档名贵,足以让读者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10.
对于普通饮茶者来说,辨别新旧茶叶不是易事,在此教你几招选购新茶的方法。一看色泽。新茶色泽一般都较清新悦目,或嫩绿或墨绿。绿茶以颜色翠碧、鲜润活气为好;炒青茶色泽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