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法律   13篇
中国政治   5篇
综合类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红霞 《政法学刊》2013,30(4):96-99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测谎权是一种权力,单向配置给追诉机关.这一配置格局既忽视了测谎技术在刑事诉讼中的保护无辜功能,违背了刑事诉讼中控辩平等的基本原则,削弱了辩方的举证权和辩护权,也不能满足被追诉人单方主动提出测谎的现实需求.因此,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测谎权应当重新配置,赋予被追诉人有条件的独立测谎申请权,坚持测谎申请权与测谎决定权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汤纪东 《青年论坛》2011,(3):100-106
互联网所创造的无边界的虚拟空间催生着侦查信息化的发展,使侦查方式由传统趋于现代。侦查的核心是信息,而互联网恰能让各种与侦查相关的信息得到高效的管理和应用,进而提高办案效率。运用网络信息侦查破案已成为诸多国家刑事侦查的重要途径。然而,当网络监控、网络通缉、IP地址查找、网络侦查陷阱等一系列高科技的侦查手段赋予侦查机关强大的侦破能力时,公民的隐私权却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打击。网上侦查与公民隐私权存在着天然的冲突性,但二者又必须在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真实与程序正义的相互冲突的价值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也惟有此,公民隐私权方可得到最有力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检察机关在严厉惩办职务犯罪的同时,更加注重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防不离打,确定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基本范围;打不离防,实现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根本目的;打防互动,侦防一体,有效提高专业预防水平。  相似文献   
4.
陈兴乐 《政法学刊》2004,21(3):80-83
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侦查系参与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司法心理测试技术、设备及应用研究,承担应用研究子专题任务。课题组采用实验研究和现场实案测试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合同规定的研究任务,取得了重要成果。其成果主要内容如下:测谎技术用于区分犯罪施行者、知情者和无辜者研究;反测谎识别及其对策研究;测谎技术在刑事案件侦查中的应用研究;测谎基础理论的探讨;测谎技术应用情况;本课题研究对测谎技术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5.
“测谎仪”以特殊作用机理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世界各国对“测谎仪”及测谎技术的考量,不难发现各国对“测谎仪”的使用存在不同的看法.这也加剧对“测谎仪”适用的争议。针对司法实践中对“测谎仪”的诘问,客观、理性的做法是:加强对“测谎仪”使用的法律规制.使其运用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的信息传播模式及不良信息监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载体,文章分析了网络社会中的信息传播模式,提出了一种不良信息监测系统的实现框架,归纳总结了目前不良信息监测中采用的一些技术。  相似文献   
7.
应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分别采用EI/MS、PCI/MS、NCI/MS以及EI/MS-MS、NCI/MS-MS的方法分析六种有机炸药,通过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限比较,建立了适用于法庭科学的有机炸药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杀人碎尸案件,是指在非法剥夺他人生命之后,又行分尸灭迹的特大案件。杀人碎尸案件犯罪嫌疑人在主观方面认为有分尸转移案发现场的必要性;在客观上存在分尸转移案发现场的可能性;在心理层面有分尸转移案发现场的不得已性。杀人碎尸案件侦查,大体有两种模式:从尸块——尸体——被害人身份认定——因果关系调查及临死前行踪调查——犯罪嫌疑人的模式;从抛尸现场——杀人碎尸案发现场——犯罪嫌疑人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论测谎工具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在识别谎言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从非科学到科学的漫长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用于测谎的工具也经历了从随意到特意、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测谎工具的历史演变记录着测谎技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历史轨迹,从简单的测谎装置到测谎仪雏形,然后到机械化测谎仪,进而到计算机化测谎仪。测谎工具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多样化的测谎系统。  相似文献   
10.
ABSTRACT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ruthful statements typically contain more details than fabricated statements, and that truth tellers are no more consistent than liars over multiple interviews. In this experiment, we examine the impact of (i) multiple interviewers and (ii) reverse order recall on liars’ and truth tellers’ consistency and amount of reported detail over repeated recall attempts. Participants either took part in a mock crime (lying condition) or an innocent event (truth telling condition) which they were subsequently interviewed about in two separate interview phases. Truth tellers provided more details overall, and more reminiscent details than liar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veracity groups for the number of omissions made or repetitions reported. Despite the popular belief that inconsistency is a cue to deception, we found little support for the notion that consistency (or lack of consistency) offers a diagnostic cue to deception. We found little evidence that switching interviewer or recalling in reverse order induced inconsistencies in liars. In fact, due to the number of reminiscent details in truth tellers’ account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accounts provided by liars tend to be slightly more consistent than those provided by truth tellers. Materials for this paper can be found at osf.io/hgvm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