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26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盗窃罪司法适用中的几个疑难问题为研究对象 ,对作为盗窃对象的无形物的范围及其认定、盗窃数额中的几种特殊情形以及盗窃过程中损毁公私财物行为的定性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模式在我国已初步形成,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对市 场经济法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建议从法制建设的主导思想、理论研究及具体方法入手进行解决,并提出构建市场经济法制 完善之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高。无形资产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对现代服务业中国有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是保持国有资产,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对“无形资产”的范围进行了确定,然后结合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分析了我国国有无形资产管理在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方面的现状及其缺陷,提出了法律体系完善的相应对策和监管机制再造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4.
企业全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日益复杂化以及变化迅速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正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一个更不稳定、更难控制的世界中运作。在只有不确定性是可以确定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和持续竞争优势源于善用知识的力量执着于持续创新的事业。  相似文献   
5.
双重保护模式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公权保护和私权保护登记的并立,我国分别立法的模式加剧了两种登记制度的分离和相互关系的割裂.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公权保护和私权保护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两种登记制度的内在关联,其私权保护的特殊设计为两种登记制度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我国应该建立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6.
黄佳豪 《中国发展》2010,10(1):65-70
当前要改变农村老人的弱势群体地位、增强非物质福利,投入相对较低且有效的方式是建立老人协会。以M庄老人协会成立为例,该文认为,福利需求、村庄共同体的存续、第三种力量及农村精英的呼吁与领导等因素是老人协会得以建立的条件。对于“原子化状态”的村庄,则需要通过外部力量的介入解决老人协会建立过程中村民集体行动的初试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权——一种超越知识产权的新型民事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权权利性质的探讨。在概括介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权利说、传统资源权说、知识产权说、土著产权扩张说等学说的基础上,重点论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权与现有民事权利中最为近似的知识产权的差异,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应界定为一种新型的独立权利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段晓娟  苏喆 《行政与法》2010,(4):104-106
随着网络游戏的普及,网络游戏逐渐成为某些人的一种职业,在夫妻生活中夫(妻)一方或双方玩网游的也不在少数,关于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之争已频繁出现。无形财产在婚姻家庭领域顺应时代潮流被纳入夫妻共同财产已是大势所趋,在离婚时应当由专门的评估机构对网络游戏虚拟财产价值进行评估,将其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湖南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我国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目前湖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工作方面法律意识仍然淡薄,政府对其投入的经费较少,保护的工作方式单一,法律保护欠缺,立法层次较低。建议加强宣传建立各种有效的传承机制,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法规构,建知识产权法在内的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0.
Abstract

Over the past 15–20 years, the margins of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s, corporate balance sheets and GDP have been altered to capture knowledge as a new category of value. This has resulted i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ategories such as an information economy (1997), intangible assets (2001) and, most recently, a knowledge-adjusted GDP (2013) in these calculating technologies. By harnessing knowledge as a manageable and valuable object, these shifts are responding but also contributing to the concept of a knowledge econom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nditions necessary to anchor these new categories of value. The analysis attends not only to the chang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but also to the rhetorics of visibility/invisibility, materiality/immateriality, and measurability/immeasurability used to make a case for these transform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