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6篇
  免费   262篇
各国政治   238篇
工人农民   110篇
世界政治   198篇
外交国际关系   917篇
法律   1437篇
中国共产党   117篇
中国政治   941篇
政治理论   494篇
综合类   234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151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169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409篇
  2013年   611篇
  2012年   430篇
  2011年   354篇
  2010年   383篇
  2009年   456篇
  2008年   420篇
  2007年   467篇
  2006年   428篇
  2005年   421篇
  2004年   447篇
  2003年   314篇
  2002年   220篇
  2001年   212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BSTRACT

Increasingly, a diverse set of policy communities, including those with defenc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mandates, frame climate change as a security threat. Most often this discursive formation labels climate change as a ‘threat multiplier’. This framing, however, is vague, linear and leaves many questions unanswered regarding how institutions can develop and implement policy that addresses the joint challenges of climate change, conflict and security. Utilising a mixed-methods approach, and grounding data collection in US policy communiti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policy actors and institutions integrate climate-security discourses into policy process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provide direct insight into how the discourses and technical understandings of climate-security transition into policy priorities and implementation realities. This research identified three common approaches to climate-security: (1) A challenge of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2) A potent political argument; and (3) An issue of limited importance and feasibility. These approaches, however, are inconsistent across sectors and within organisations, suggesting a lack of cohesion and considerable challenges in identifying and 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 as a ‘threat multiplier’.  相似文献   
2.
金铮 《政法学刊》2006,23(4):46-47
欧洲是国际法的发源地,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学说最早于英国出现。国际习惯法与国际条约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考察欧洲国家适用国际习惯法与国际条约的法律规定与实践,国际法在欧洲国家有不同的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搞好社会保障工作。共产党对构建和谐社会与搞好社会保障工作进行了理论探索,我们研究社会保障工作实践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关税将大幅度降低,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削弱,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国内市场的各类商品将进一步放开,国内外市场的商品将进行公开的、无扭曲的公平竞争,这就为我国的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对接,为价格的宏观调控的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入世”后,国际市场价格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冲击主要集中在国内的第三产业价格及收费和第一产业的农产品价格。面对“入世”的新情况,为了维护我国的产业安全,我们必须加大市场价格体系的改革力度,形成新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5.
治安状况评价的价值及其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安状况评价是运用社会评价的原理,依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资料对治安秩序状况进行评估的活动。它是准确把握治安状况的基本方法,是确定治安目标、制定治安对策、进行治安控制的重要基础。治安状况评价不能脱离社会发展水平,应以原有治安秩序为基础和参照物,着重考察治安秩序破坏力与控制力的动态平衡状态,将客观现象与主观感受、整体评价与具体分析相结合进行综合测评。  相似文献   
6.
简论公安院校学管工作中的柔性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提出来的。在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中,多重视刚性管理而轻柔性管理。其实,柔性管理思想也有其独特的效用。在公安院校学生管理中应亦刚亦柔,刚柔并济。  相似文献   
7.
"大国际私法观"辩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万强 《法律科学》2007,25(2):109-116
大国际私法观缺乏学科学理论的支持,对其所负任务的认识也不够清晰科学.国际私法的范围应当根据实际的需要来加以确定.当前,国际私法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在涉外民商事交往中或在处理涉外民商事争议时所出现的法律问题,因此,它的范围应当从处理涉外民商事案件的过程加以判断和确定.我国传统大国际私法观所包含的内容也应据此作出相应的修正.  相似文献   
8.
于法友 《行政与法》2007,(12):16-18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极为丰富,主要包括民本执政理念、富民经济战略、公平分配定律、社会救助体系、民主决策模式、中庸治国方法、和平邦交策略等。这些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实践的理论精华,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贺鉴 《河北法学》2005,23(6):84-85
尽管目前已存在为数不少的国际人权公约,国际社会成员也越来越多地加入这些公约,但全球范围内国际人权保护的效果并不明显。相比而言,区域性人权保护制度更具可行性。区域性人权保护制度在人权保护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对全球性国际人权保护有重大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岳光辉 《河北法学》2003,21(6):66-71
行政听证制度是我国立法引进的一项新制度,是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内容。公安机关在进行治安行政听证工作中,应当认真借鉴国外相关的立法,健全和完善公开原则、言词原则、职能分离原则、事先告知原则、记录排他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