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法律   41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认定中的疑难问题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罪中的“帮助”行为须以被帮助人的违法犯罪为前提,帮助隐匿、变造证据,只要情节严重也可以构成本罪;当事人教唆他人帮助自己毁灭、伪造证据亦属于事后不可罚行为;他人教唆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成立本罪,但不属于教唆犯,而是间接正犯;对于帮助湮灭罪迹和毁灭罪证的行为不宜再以包庇罪论处;本罪属于情节犯,只有构成与否的问题,不存在犯罪未遂形态。  相似文献   
2.
3.
狭义的诉讼欺诈行为,指行为人虚构事实,毁灭、伪造证据,将被害人作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虚假诉讼,诱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错误裁判,使被害人交付或者借助强制执行获取被害人财产或财产性利益的行为。诉讼欺诈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有必要运用刑法来进行规范和调整,建议在刑法第三百零七条增设一款“毁灭、伪造证据罪”,规定“诉讼当事人虚构事实,毁灭、伪造证据,并向人民法院提起虚假诉讼,进行诉讼欺诈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4.
在法学上;法益尊重的可能性可以看成是期待可能性的本质;在哲学上,相对的意志自由可以看成是期待可能性的本质。在妨害作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窝藏、包庇罪和脱逃罪的成立中,期待可能性都能给予解释。在妨害司法罪的认定上,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接受和运用体现着一种司法人性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社会诚信缺失,一些当事人利用法律上的某些漏洞,采取恶意串通、伪造证据、虚构事实等手段,进行诉讼欺诈现象呈多发趋势,法院的权威沦为了谋取不当利益甚至是非法利益的“工具”,不仅给经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带来巨大的隐患,也直接影响到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为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诉讼欺诈问题,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深刻分析诉讼欺诈频发的原因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刑法学界对妨害司法犯罪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1979年刑法生效至1997年刑法颁行之前;第二个阶段是自1997年刑法颁行至今。两个阶段的研究各具特点,但总的研究趋势是研究越发全面而深入;虽然论者们在一些问题上分歧难免,但观点逐渐趋同进而形成共识乃是不变的大局。  相似文献   
7.
律师职责与306条的理念冲突 《刑法》第306条关于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是司法界尤其是律师界非常关注且极具争议的问题。律师们普遍认为此法不当.力主废除之。其他司法界人士大致分成两种意见:  相似文献   
8.
《人民之友》2016,(1):37
<正>案例2015年10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2015)民二终字第324号民事判决书,认为在上海欧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辽宁特莱维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企业借贷纠纷一案中,存在关联关系的两公司"以虚构债权而兴讼不止,恶意昭然若揭",严重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12条:"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  相似文献   
9.
《公民与法治》2010,(4):9-10
9日上午10时,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律师李庄伪造证据、妨害作证案进行二审宣判:维持江北区法院一审判决的定罪部分,即李庄犯辩护人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成立。撤销原判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的量删部分,判处李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李庄显然认为判决没有达到预期,并当庭大曝“诉辩交易”,表示二审认罪有似.恳请16万中国律师为其申诉到底.  相似文献   
10.
关于律师伪证罪存与废的争论,应该说自该法条成立起就不曾停歇过。李庄案后,这一讨论更加热烈。争议主要集中在:律师伪证罪的立法理念是否存在先天缺陷;将律师单独作为伪证罪的主体来规定,是否涉嫌职业歧视;律师作伪证,抓人的和起诉的都是其对手——同一个案件的侦查机关或检察机关,如何体现司法的公平正义等等。有意思的是,这一从诞生之时起就争议不断的条款,却始终没能进入修法者的视野,此次刑法修正案(八)亦未作考虑,原因何在?争鸣栏目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探究个中因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