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5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60篇
工人农民   70篇
世界政治   15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9篇
法律   1701篇
中国共产党   999篇
中国政治   1432篇
政治理论   276篇
综合类   72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416篇
  2013年   451篇
  2012年   502篇
  2011年   539篇
  2010年   467篇
  2009年   431篇
  2008年   466篇
  2007年   359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
3.
黄厚瑜曾是八千湘女援疆队伍中的一员,参军戍边、教书育人,多次立功受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授予全国劳模称号,受到周恩来、刘少奇、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为了专心教学,她与丈夫放弃了生育小孩儿。离休后回湘定居,主动担负起辅导贫困孤残少年学习的重任。丈夫去世后,住进养老院的她信守承诺,从绵薄的离休费中拿20余万元资助百多个孩子上学。她还写下遗嘱:死后遗体无偿捐出,帮助有需要的人。  相似文献   
4.
《北方法学》2022,(2):64-75
我国《民法典》第392、699条分别对混合共同担保规则和共同保证规则进行了体系化的规范设计。“物权编”混合共同担保规则延续了原《物权法》第176条,并没有规定共同担保人内部的追偿权;“合同编”有关共同保证的规定,对原《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确定的共同保证人内部关系进行较大的突破。在解释方法上,应侧重于文义解释和目的解释,作出有利于制度生存和商事交易需求的解释。基于债法理论和法律适用的需要,共同保证人之间享有内部追偿权;对于混合共同担保,基于债权人实现债权中“物保与人保平等”的原则和承担担保责任后对债务人债权性质相同的特点,共同担保人之间也应享有追偿权,应类推适用共同保证的法律解释规则。  相似文献   
5.
我国普通共同诉讼的实体要件过于单一,限于诉讼标的同一种类;程序要件较为僵硬,要求当事人与法院双重同意。这就使普通共同诉讼在司法实践中较难成立,适用范围比较狭窄,既难以发挥合并审理的诉讼效率功能,也无法承接必要共同诉讼的程序边界。普通共同诉讼的理论重构应当注重权限分配与范围界定。前者须合理协调当事人的程序异议权与法院的程序裁决权,限制合并管辖的适用情形,区分合并管辖与合并审理的不同定位。后者须明确普通共同诉讼与必要共同诉讼的进阶性顺位关系,必要共同诉讼应以合一确定的必要性而非诉讼标的共同为判断标准,普通共同诉讼须以诉讼标的同种且基础事实同种、基础事实同一或基础事实存在牵连关系三者作为合并审理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代位析产制度的属性,以及现行法所采取的诉讼模型出发,分析该制度与分家析产、共有物分割、债权人代位权三类诉讼的联系与差异,并就该类诉讼是否以查封共有财产为前提、管辖法院如何确定、被执行人的诉讼地位如何确定、涉及的可分共有关系包括哪些、代位析产中共有财产的范围如何确定、被执行人或轮候查封的申请执行人能否提起此类诉讼,有其他可供执行财产时能否提起此类诉讼、共有人达成共有物分割协议的,法院又应如何处理等诸多实践中的争议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8.
9.
自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广大农牧民党员以学习《党章》、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契机.深入开展了“我为党旗添光彩”主题实践活动,公开承诺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树立了农牧民党员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0.
论共同侵权行为之“共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之间的交往趋于频繁,由此也诱发了侵权问题的复杂化。如何准确认定共同侵权行为取决于我们对“共同”的理解,理论界为此提出了不少观点。《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在批判、吸收各种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评判标准,其进步意义应予肯定;但在判断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致同一损害结果时,应以损害是否可分作为认定共同侵权行为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