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冬梅 《求知》2022,(2):60-61,封3
<正>新生社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由于方舟等人发起成立的进步青年团体,它曾有两处活动地点,第一处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建设路芸芳里2号,第二处位于和平区泰安道3号。目前仅存的新生社活动地点旧址是和平区建设路芸芳里2号,一幢占地仅54平方米的二层青砖小楼。小楼虽地处城市的繁华地带,但斑驳墙痕透露出的历史厚重感,又将它与周边的闹市隔绝开来。走近这幢小楼,可以看到在青灰色砖墙上,有两块汉白玉标牌,上面分别用金字镌刻着"新生社旧址"和新生社的简介。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1,(8):34-37
水立方,这座被称为奥运史上的“蓝色丰碑”,由数十万海外华人华侨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的同胞捐资兴建。这座蓝色的梦幻之馆,在周围充满厚重感的氛嘲下,更显现出一种时尚之美。  相似文献   
3.
书讯     
《浴火重生的年代》作者:沈己尧(美国)黄瑞我(美国)定价:60元出版:2013年9月本书系美籍华人学者沈己尧的言论选集,后附黄瑞我的散文作品集《祖国行》。全书完整、清晰地展现沈己尧的思想脉络和活动历程,字里行间反映了沈己尧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在中美关系的历史与发展、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中的独特眼光,具有历史厚重感。  相似文献   
4.
赵政民 《党史文汇》2000,(11):44-44
一本特色独具的期刊让人读后,总会给人以新鲜、兴奋和激动.作为史料性的<党史文汇>月刊,除了能给人上述感受外,还特别能给人一种特殊的厚重感,使人明显地感觉到,历史正在这里交汇,在期刊各专栏里就位,让人辨析和沉思.  相似文献   
5.
晓昕 《学习月刊》2012,(8):118-118
这是我第二次读赵武松出版的作品。当他的散文集《在路上》送到我手中时,捧在手上顿然有点厚重感,摩挲之余,也自然有些想说的话。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0,(3):81-81
历史的厚重感,并非仅仅依靠视觉等感官可以轻易体悟到,唯有将心中的情感与前人相接,成为过往仁人志士精神情怀的延续.才能感受到前人流传千秋的那股豪情壮志。正如史学家钱穆所言,历史事件的伟大就在于当时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对其后的历史发生大作用与大影响:而历史价值,不仅表现在其当时,而更表现在其过后。历史精神的确是寄存在文物之上,但要从文物中深刻体悟到历史,却需有深深的民族情感。  相似文献   
7.
在原国立青岛大学所在的小鱼山、八关山附近,沿着那些依山势起伏弯曲的马路信步而行,入目尽是数不清的老房子、参天大树和脚下已被磨得分外光滑的石阶,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8.
烈日灼灼的初夏时节,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跨过桥,走过街,穿过巷来到位于福建省宁化城区薛家坊的红军医院。瞻仰着当年设立在谢氏家庙的红军后方医院,抚摸着当年红军伤员躺过的病床,聆听着管理员绘声绘色地介绍,我心中顿生历史的厚重感,心潮涌动着对红军战士的无比敬意。眼帘中闪现出硝烟弥漫的战场,穿梭不停的担架,一丝不苟的救治,催人奋进的鼓励……  相似文献   
9.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发展也让部分老建筑显得尤为珍贵,城市化进程不可逆转,这个过程中人们开始关注那些即将逝去的城市记忆。民生路近现代建筑已经不存,四合楼院复建步履维艰,大兴纱厂办公楼也已化为齑粉,但我们身体里流淌的却是极具历史厚重感的文化基因。还好,我们还能从桥西区硕果仅存的振头关帝庙木牌坊的巍然屹  相似文献   
10.
正手捧历史巨著《红船》,沿着作家黄亚洲雄浑、壮阔的追寻之笔,目光再度聚焦于嘉兴湖上微波荡漾的那艘巨船,不禁令人心情格外激动。小说全景再现了1919年到1928年十年间,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到壮大的历史进程,深刻展现了其披荆斩棘的艰难与辉煌,由弱小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脉络。《红船》称得上是近年来兼具历史厚重感和文学感染力,又富有深厚思想内涵的长篇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