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1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伦.坡的幽默小说中具有鲜明的喜剧特征:其中的传统喜剧的特征体现在其深刻的社会批评意义以及显示在修辞和情节结构安排的反讽手法中;而其喜剧特征的现代转向则来自于文中独特怪诞风格里所蕴含的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质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继承了德国唯心论的浪漫主义想象,将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的自由梦想。德国唯心论的浪漫主义表现为抒情的、个人的美学的浪漫主义,主要局限于文学艺术和哲学宗教领域。它们表现为对无限、绝对精神和上帝的情感迷醉,表现为无力的个人化的感伤和纯粹美学体验,这种浪漫主义不过是主观的情感之梦。与这种浪漫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找到了实现这个梦想的途径——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找到了物质手段来实现浪漫主义的梦想,使梦想变为现实。由此,梦想具有现实的力量。马克思的浪漫主义蕴含"力的隐喻",这种隐喻在马克思的一系列文本中都有体现。这种"力的隐喻"表现在劳动力、生产力和工业力等一系列概念中。这种"力"的载体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作为人类解放的普遍阶级,是生产力和创造力的代表。也是马克思浪漫主义反抗诗歌的创作主体,通过无产阶级的力量,马克思使世界浪漫化了和诗化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浪漫主义诗人。作为德国浪漫主义的传人,马克思同样具有浪漫主义的反讽意识。这表现在他对无产阶级力量的清醒认识上。无产阶级并不具有"神力",它只是一种历史性的、具体性的主体。无产阶级是一个反讽概念和过渡概念,无产阶级通过自我消解来达到自我实现。马克思由此作为政治浪漫主义的反讽诗人,与德国唯心论的神秘浪漫主义划清了界限。  相似文献   
3.
《威尼斯商人》具有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反讽艺术的成功运用是其最大的艺术特征。在剧中莎士比亚运用了多种反讽手法如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和戏剧反讽,表达出强烈的批判性。文章针对《威尼斯商人》中的反讽艺术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魏红 《思想战线》2001,27(4):54-5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写"城市文化"为代表的"前先锋派"青年作家群,如刘索拉、徐星等,以强烈的叛逆精神,从生存方式的批判角度,挑战权威,消解正统,其作品刻意表现平庸、荒诞、滑稽,以揭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焦虑与迷惘的情绪.其文本叙事广泛采用反讽与黑色幽默的表达技法,在揶揄调侃中达到对传统叙事话语的颠覆和消解.  相似文献   
5.
趣味的意味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49):89-89
稀释文化含量,强调反讽与自嘲,突出娱乐的观赏效果,提升亲民度与传播力,成就了当下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传播"主升浪"。在今天互联网时代及娱乐化背景下,文化呈现多元样并不断突出边界,信息源五花八门且不必细究出处,传播者借助光速传播至各个领域,覆盖面无限扩大,叠加、互动、反诘、追摹甚至合理想象等现象层出不穷,收效之奇,恐怕连...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流行与普及,诗歌有了新的媒介和载体,网络诗歌随之出现。受社会环境、创作主体、网络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网络诗歌的语言在继承传统诗歌语言特征的同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可归纳为口语性、叙事性和反讽性,每种特征都有其显著的表现形态、成因以及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7.
6小伙嘴叼垃圾跪拜环卫工,称为宣传环保。10月6日上午,来自湖南衡阳、岳阳的6名年轻人在广州天河购书中心门口,以用嘴巴捡垃圾、下跪膜拜环卫工人的方式宣传环保。负责人康毅介绍,10月1日,他们从湖南长沙出发,身上只带10元,沿途在株洲、衡阳、郴州、韶关等城市,以同样的方式宣传环保,已募捐600余元,广州是他们最后一站。(10月7日《羊城晚报》)  相似文献   
8.
邢燕 《学理论》2013,(11):174-17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萧红的作品重新发掘以后,学界开始对她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萧红主要作品的散文化倾向谈起,介绍她小说中的一种叙事策略。介绍了总体反讽、语言反讽和结构反讽等策略在其散文化小说中的运用,为人们认识萧红的作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刘震云的小说<手机>以作者一贯的反讽叙事精神,从话语嬗变的角度,关注时代物的异化,人的异化和精神存在的异化.小说以特殊的方式介入主题,讲述一个充满荒诞感的现代寓言.小说在话语生态的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撕裂、重组中展现生存状态的空虚的同时,也充满了对个体在话语生活的急剧转变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生存困惑与精神异化进行的后现代深彻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着运用叙事学的一些理论,对余华的新著《兄弟》的叙事手法、叙事模式进行分析,并且与他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甚至早期先锋作品进行比较,以期待发现在叙事上的相同与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