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59篇
中国共产党   501篇
中国政治   472篇
政治理论   156篇
综合类   23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363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何伟志 《奋斗》2020,(4):26-27
1950年2月,访问苏联归来的毛泽东同志开始了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的东北之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首次到外地视察,也是毛泽东同志一生中唯一一次到黑龙江省(1954年8月原松江省与原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视察。2月27日晚,毛泽东同志为原中共松江省委题写“学习”“奋斗”“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为中共哈尔滨市委题写“发展生产”,为哈尔滨市正在举行的第二届团代会题写“学习马列主义”。五幅题词把毛泽东同志在哈尔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定格在几张宣纸上,也把开国领袖对黑土地的深情厚望留在黑龙江省干部群众心里。这五幅题词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最为深刻关切的几个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季相林 《桂海论丛》2003,19(1):63-65
确立未来社会新的发展观是面向21世纪全人类无法回避的课题。未来社会新的发展观的基本取向是 :从改造自然、技术、环境等转向改变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4.
崇尚法治,反对人治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基础和核心,民主法治思想与人本发展观的完善是邓小平理论的结晶,它的立法、执法、守法等基本思路对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具有广泛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以物质财富为本,以GDP为本”的发展观,2003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新发展观一提出,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震动。一些人认为“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并从马克思主义出发进行了解释和高度评价。也有一些人反对,认为“以人为  相似文献   
6.
郑宇民 《法人》2007,(7):25-25
温州怎么了?这个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里不断的带给人们惊喜的城市,其发展模式是不是已走到尽头?在许多人看来,温州在经历了20多年的飞速增长之后,高歌猛进的势头和一连串的好运似乎即将结束。然而,在王建满郑重描述的“关键时期”,王建满走来了,并且决心在这个企业繁荣基本得益于政府最小程度干预的城市,重新发现在社会经济管理中政府推手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魏巍 《传承》2010,(27):72-73
赫尔德的思想曾在当时的欧洲风靡一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他的历史发展观包括人的发展、语言与文化的发展、民族主义观、社会发展观等诸多方面。赫尔德虽然不是唯物主义者,但他认为人是为社会而生的,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前进的自然过程。他敏锐地看到了社会历史发展辩证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说法     
《党员特刊》2003,(7):31-32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实现了由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经济增长,到"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的历史转变.这一追求,在邓小平理论中也有着十分鲜明而集中的体现.邓小平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突出了发展的人民性理念,使人民性成为发展观的应有之义.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应该紧密围绕这一主旨展开.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虽然马克思继承的是“费尔巴哈派”的人本主义,但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局限性、主观性和不彻底性,建立了辩论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