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21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竟成 《北京观察》2002,(12):58-61
吴晗充满波折的一生中,有一件事不能不特别关注.这件事一开始,就有不同声音,甚至如他的老师、我国第一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等都劝阻过吴晗.  相似文献   
2.
吴晗的一生,有许多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早在清华读书期间,就因研究明史而名扬史学界;40年代,坚决反对国民党统治,成为坚定的民主战士;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即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为首都的文教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十年动乱前夕因写《海瑞罢官》遭到攻击,成为第一个被批斗对象,及至1969年10月被迫害致死……吴晗的明史研究,早已世有定评,他在这方面研究具有开拓之功。但是,人们可能很少知道,吴晗研究明史的时间,起于1931年冬,到1937年夏止共5年,其中有两年半是学生时期,须学习各种课程;他又是工读生,要给学校做工作…  相似文献   
3.
已故明史专家吴晗生前任北京市副市长时,北京一家大报有一次刊登新闻,内文写"北京市副市长吴哈"如何如何。吴晗看到报纸后感到十分新鲜:北京市  相似文献   
4.
张轶欣 《传承》2010,(15):66-67
1966-1976年的"文革史学"是动乱年代政治运动的特殊产物,是中国史学史上极为黑暗的一页。直接导致文化大革命爆发的政治事件就涉及到史学界。对吴晗、翦伯赞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史学打开了个缺口,历史学界完全被"左"倾狂潮所覆盖,大批历史学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和"右派分子",备受精神折磨和肉体伤害,失去人身自由,学术研究更无从谈起。对"文革史学"表示藐视和义愤固然是正当的,但仅限于此显然是不够的,冷静地进行清理、思考、分析和评判才是史学工作者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姚宏越 《传承》2009,(3):32-33
胡适一生乐善好施,宽容大度,待人开诚布公,开风气不畏俗念,上至家国元首,下至街头小贩,他们无一不被胡适的交际魅力所感染。  相似文献   
6.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北京市原副市长吴晗及夫人袁震的遗像。这是吴晗夫妇的冤案平反昭雪后,中共北京市委于1979年9月14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吴晗、袁震夫妇举行的隆重追悼会。追悼会现场庄严肃穆,会场四周摆满了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亲友们送的花圈,墙上则挂满了吴晗生前好友送的挽联、挽诗、挽词。  相似文献   
7.
以饰演马派《海瑞罢官》而著名的北京京剧院须生安云武,在电话里告诉我:“去年是批判吴晗先生《海瑞罢官》40周年,今年又是‘文革’浩劫40年,吴先生遇害38周年;也是我的恩师马连良先生‘文革’中因扮演海瑞,被江青多次点名,而横遭加害致死40周年,您不写点什么?”回忆起那血雨腥  相似文献   
8.
苏双碧 《传承》2009,(9):27-27
吴晗同志如果活到今天,按虚岁算,该是100岁了。讲到吴晗,人们大都把他同"文化大革命"、《海瑞罢官》以及明史专家联系起来。其实,吴晗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事迹,这里仅谈谈他的爱国、贫困与骨气。  相似文献   
9.
10.
凡经历过那场十年浩劫的人,大概无人不知廖沫沙的大名。因为批判他(笔名吴南星)跟邓拓、吴晗在《北京晚报》发表的杂文《三家村札记》,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