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公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之一。他辅佐武王灭商建周,武王死后拥立成王继位,并代年幼的成王摄政治国:东征平叛、稳定局势,制礼作乐、实行"文治",设官立制、任人以贤,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实现了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昌盛。他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他尽心国事、大公无私的崇高品格。回顾、研究周公的治国思想、实践及其崇高品格,对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兵家在一般人的眼中,即神秘又简单,"神秘"源于那种应对瞬息万变局势的复杂理论和思维——只是兵家著作中的那些术语已足以使人如入迷宫;"简单"是因为自古以来人们总认为"马上得天下易,马上守天下难"。修文治,须润物无声,深谋远虑,如周公制礼"一饭三吐脯,一沐三捉发"。兵家,重在武备,以战争为研究对象,而战争将一切复杂的矛盾激化后归于简单。  相似文献   
3.
詹福瑞  邓田田 《湖湘论坛》2011,24(3):110-112,128
周公是周初伟大的政治家,通过《尚书》中出自周公之口的十一篇文诰,可以看到其政治思想的敏锐和深刻。他的性格既有刚的一面,又有柔的一面。在号召出兵东征、平定三监时,周公刚强果决、坚毅英武,体现了出刚的一面;而在治理殷遗民的种种措施上,周公又宽宏大量、仁厚为怀,体现出了柔的一面。雄才大略、刚柔并济,这是《尚书》中的周公作为一个政治家在人格上最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周公“制礼作乐”与《尚书》的最初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修成 《求索》2007,(11):171-173
周公“制礼作乐”的文化建设、周初以史为鉴的思想观念、庞大的史官群体和完备的史官制度以及史官有意识地收存和整理政治言论集等为《尚书》的资料收集和最初整编提供了思想、行为、体制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前提条件。《尚书》在西周初年即已开始了初步的编纂,其资料以殷商周初的政教文书档案为主。  相似文献   
5.
《党的建设》2010,(1):50-51
周公是周初的大政治家、思想家,被后世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为周公周公曾辅佐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  相似文献   
6.
井人 《党史博采》2008,(10):9-10
原福州军区副司令员龙飞虎将军,自1936年12月"西安事变"起,调任周恩来的卫士长,在长达十余年的警卫岁月中,智勇双全的龙飞虎出生入死,竭尽忠诚,在许多惊险复杂的场合下,有力地护卫了周恩来的安全,成为"周公"身边令敌丧胆的护门"虎"。本文仅撷取他生活工作中的几个片段,对他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7.
“不学无术”.源自《汉书》,《汉书·霍光传》载:“霍光以结发内侍,起于阶闼之间……拥昭立宣.光为师保,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相似文献   
8.
卫姓源于姬姓,始于周文王姬昌的第9子卫康叔封。姬昌的四子旦,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周公旦。周公在摄政期间平定了商纣王之子武庚勾结三监并联合东夷的叛乱。平叛后,周公旦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围的地区都分封给了反对叛乱的康叔,立国号为卫,国君康叔称卫康叔。卫康叔本名封,因初封于康称康叔。在周代,类似这样以王室周姓(姬)所封之国名为氏的多达48个。卫国初都于沫(今河南淇县),春秋初迁于曹(今河南滑县东南),后为逃避内乱,又由曹迁到齐。卫文公二年(公元前658年),卫都又先后迁到楚丘(今滑县东北)、帝丘(今濮阳西…  相似文献   
9.
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  相似文献   
10.
西周周公的制礼作乐意味着一套用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礼仪制度,即礼制的确立,学术界虽然有人对是否为周公“制礼作乐”提出过疑问与争论,但不管是对于当时的统治者还是对于后世追思西周文化的儒家来说,是谁“制礼作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个时代已经建立了一套用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礼仪制度,即西周的礼制,乐也被礼制化而具有与礼制相应的乐制体系。乐走上了服务于礼制的命运,丧失了其作为娱人属性所具有的生动活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