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5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31篇
政治理论   24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近代哲学家中,康有为、谭嗣同的思想最为接近,因而呈现出诸多相同性。在这个前提下尚须看到,两人的思想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如果说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的相同性体现了戊戌启蒙思想初级阶段的鲜明特征的话,那么,两人思想的不同性则显示了迥然相异的学术意趣和致思方向。将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的异同关系置于中国近代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之下予以审视,便引发了对中国近代哲学史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畅销榜     
《新民周刊》2012,(45):85-85
  相似文献   
3.
人物研究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步骤.哲学史人物研究就是要将被研究者“客观还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被研究者哲学生命、精神生命和学术生命的“重生”.没有任何“一种”哲学方法能够做到这一点,但几种方法的“合力”会在一定意义上实现这样的研究效果.这个“合力”就是哲学史人物研究的“四位一体”法,即哲学史与思想史相统一、时间发展与空间拓展相统一、文本与话题相统一、主动创造性与客观逻辑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4.
知与行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古老的认识论范畴。从先秦至今,中国历代思想家们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留下了许多经典名言.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对知与行的深刻见解。各种知行观点.就知和行及其关系的解决来说.大体上可分为行先知后、知先行后、知行合一等几种类型.其中有的主要侧重于从认识的产生、来源方面说明知与行及其关系。有的主要从认识的目的和作用方面解释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也有的是从两者的联系和互相依存角度说明知与行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5.
哲学史方法论》课程,是目前我国高校哲学系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我们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实施,能够突出当前哲学教学改革实践中以原典为基础、为中心的发展趋势,能够突出哲学思辨传统以及教学环节中教学相长、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本课程中形成的组织学生研讨的程序,精选范文讲评的评点标准,以及学生自评的指标,都可以作为哲学教学改革中可行性的指标,可操作性的程序,加以总结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所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写于1886年,距今已整整130年了。书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对其哲学先驱——德国古典哲学的最杰出代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了系统的论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世界观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  相似文献   
7.
真之追求     
寂寞求真,不仅是一种学术态度,在真正的学者那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杨策 《长白学刊》2005,(3):106-107
施特劳斯与当代的其他哲学家一样,把苏格拉底作为自己思想最后的落脚点,只不过他把自己的思想建构在一种对苏格拉底的全新阐释之上.施特劳斯的本行是政治哲学史,而其对政治哲学史的梳理又以一种他自创的解释学为前提.施特劳斯的解释学不仅不是一种解释学技艺,更不是一种解释学理论,而是一种明确的哲学态度;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就是一种哲学本身.  相似文献   
9.
王桂泉 《理论视野》2010,(10):53-55
<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应用哲学研究会、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暨全国邓小平理论和应用哲学研讨会",于2010年7月25日至28日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党校、社科院、军事院校的6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多学科的交流和研讨,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哲学也经历了不平凡的百年,总结和回顾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辉煌成就,展望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前景,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已经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课题。1999年11月,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哲学史分会、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联合召开了“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与会同志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