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8篇
中国共产党   105篇
中国政治   91篇
政治理论   36篇
综合类   5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段时间以来,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言论在某些网站上一再被引人注目地提出来,甚至在社会上掀起舆论风潮,引发猜测、怀疑和恐慌。习近平同志指出,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都不要听、不要信!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必然要求,民营经济对创造中国奇迹功不可没,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并非只能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看待民营经济是解放思想的样本,我们要按照唯物辩证法科学思考民营经济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2.
3.
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对深入做好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了进一步强调。本文根据新形势下统一战线的特点并吸取历史的经验,对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辩证法作为一种在矛盾中运思、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的思维方式,是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与历史客体在对象性互动活动中的必然产物,它起源于主体的生存悖论,表征着历史主体的感性生存样态。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作为辩证法的集大成者,是站在感性解放的理论高度并在批判地吸收黑格尔思辩辩证法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方法论体系,这在当前主体性癫狂即理性泛滥的风险社会中,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泉涌 《纪检与监察》2003,(10):13-14
要科学、准确、合理地考察和评价干部的工作实绩,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的眼光,就是联系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就是坚持两点论,自觉地运用事物的两重性、两分法去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即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它的反面;既要看到主流,又要看到支流;既要看到现在,又要看到将来;既要看到共性,又要看到个性。具体到干部工作实绩的考察与评价工作,就是要注意采用两重性、两分法来合理界定实绩的归属和绩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理论创新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主体、理论创新对象、理论创新环境都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基础上形成的革命性成果。全面深化改革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凯恩斯主义改革和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批判和超越。全面深化改革从实践的两重性出发,解决改革进入深水区所面临的问题,实现改革理性维度与价值维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申立国 《奋斗》2012,(1):44-46,58
毛泽东的“使论”是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不朽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系统全面、深刻精辟地阐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和矛盾运动的规律。阐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认识的发展规律,深刻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6)
"五大发展"理念彰显我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的全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新飞跃。"五大发展"理念有着深刻的哲学底蕴。从辩证法角度看,"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灵活运用;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反映;从认识论角度看,"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升华。  相似文献   
10.
《费尔巴哈论》是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因其文字通俗、简洁易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其中具有明确应用意识的哲学理解与阐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何谓哲学"所作的"科学"理解,铭刻了纵深的思想史印记。重温《费尔巴哈论》的内在逻辑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科学和历史科学的关系以及哲学在现实生活的实际应用仍将具有持续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