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儒家仁学与普遍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学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历史悠久、积蕴丰厚、影响巨大的思想化体系之一,它可以与基督教化、伊斯兰教化、印度教与佛教化相并立。儒家仁学,也可称为仁爱通和之学,是儒学的精华,最具有普世性,它可以为人类普遍伦理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仁爱之心是一铆道德行为的基石,培养爱心,扩充爱心,是建设道德明的基础性工程,建设普遍伦理最紧迫、最因难的任务是将爱心扩充到全人类。儒家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视天下犹一家,人类只有具备了此种情感和意识,普遍伦理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同样,通和之学用之于道德,便要求打破以部为空的狭隘性,淡化族群仇恨心理,实现真正的博爱。总之,儒家仁学,包括它的仁爱通和之学,会为普遍伦理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张明 《当代贵州》2011,(33):64-64
1898年,在偏远的贞丰州,吴嘉瑞建立了贵州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团体——仁学会。仁学会宣传维新志士谭嗣同的《仁学》思想,开启了贵州近代资产阶级维新与革命之先河,对贵州辛亥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庄文勤 《今日民族》2014,(12):45-47
<正>记不清多少回到凤庆文庙漫步,记不清多少次如一个虔诚的教徒来瞻仰这滇西第二大的文庙,每一次,仿佛才刚刚认识似的,被它的气派所震慑。凤庆文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原址在城南虎山东麓,清康熙八年(1669年)迁建于府署之西,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迁建于如今的县城西北凤山脚下,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结束全部工程。历经明清更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凤庆文庙呈中轴对称,台阶式演进格局建构,从下往上步步登高,依次是泮池、龙门、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鸣凤阁。左右  相似文献   
4.
"这张卡上有我的手机号码,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及时联系我,你还可以对我的服务工作进行监督,有什么好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告诉我,这样我就可以更好地为你服务了。"5月10日晚,石河子天筑集团公司工会主席王仁学来到帮扶对象葛凡源的家里,亲自将一本写有"工会干部服务职工联系卡"交到了葛凡源的手里。葛凡源,1992年在二建公司从事装潢、库管等工作,2003年,33岁的他因股骨头坏死卧床不起,也就是从那一年起,天筑集团工会把他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并与工会主席王仁学结成了帮扶对子,9  相似文献   
5.
在探讨“普世性价值观”是否可能的前提下,着重探讨了儒学的根本精神、基本特性、核心价值观念及其普世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当代儒学新形态——民主仁学的新思维。作者认为,儒学的根本精神是道德人文主义精神,具有道德主体性、人文性、整体性、实用性、开放性等特性。其核心价值观念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四大范畴。民主仁学的基本思想模式是“以民主仁爱为体,以科技法制为用”,是以多元和谐文化观为指导的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思想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政治理论的产生 ,虽然是晚近的事情 ,但它却是东西方思想文化共同浸润、滋养的结果。生态政治意识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已有萌生。儒学思想中的“中和”与“仁学”传统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与“任自然”精神 ,墨家思想中的“兼爱”意旨 ,都内蕴着丰富的生态政治思想意识 ,需要我们去发掘与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在这场大灾难中中国人所表现的"大爱无言,大德无痕,大责无疆"的高尚精神.其实是在新时代以新理念弘扬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精神.仁爱,既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首要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基本价值观.同时,以仁为人的最高道德原则和人生价值理想,构成了生生不息的仁学.这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在,亦是人之所贵,此乃汶川大地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8.
陈虎 《工会论坛》1998,(4):30-33
企止业形象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社会舆论对其进行的综合评价,是企业有机体的内在素质及其效能的综合显示,它包括企业的主体形象、环境形象、产品服务形象、公关形象等,其中主要的是企业的主体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吸引消费者,扩大产品市场;有利于融资和获得社会公众舆论及同行的信任;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激发职工的归属  相似文献   
9.
仁学和求仁之说在张栻理学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对仁的解释和如何求仁的问题上,张栻经历了一个发展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并表现为早期和晚期不同的仁学特色。张栻早期的仁学,直接来源于其老师胡宏,强调识仁,注重知觉言仁。张栻后期的仁学,得益于与朱熹的论辩,主要表现在《仁说》一文中。在《仁说》中,张栻强调兼能而贯通,真正沟通了仁和性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融合了以爱推仁和以公言仁以及知觉言仁。  相似文献   
10.
冯浩菲 《理论学刊》2005,(12):96-101
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战争剧烈,百家争鸣,杨、墨的学说充满天下,孔子的学说不大流行,仁义的道路阻塞。孟子挺身而出,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延续儒家道统,捍卫和发扬孔子的仁学。这种捍卫和发扬的工作,主要贯穿于其游说诸侯、参与政治、参与百家争鸣及教学活动中。通过这类捍卫和发扬的实践活动,孟子在许多重要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其“仁义”学说和“仁政”思想的提出和推广,开启了仁学的新领域、新范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孔子仁学思想之所以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影响及于全世界,与当年孟子所作出的这类卓越贡献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