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3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93篇
中国共产党   59篇
中国政治   157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1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法 《公民与法治》2007,(10):16-17
当一个孩子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她)代表着喜悦、新生、幸福和希望。而有一个孩子却没这么幸运,他的出生有着另外的负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极为迅速,而由于海上运输有着成本低廉等诸多优势,中国各个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也与日剧增。相应的,因港口货物而引起的各类法律纠纷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其中,关于由承运人依提单向提单持有人签发的进出口货物提货单是否可以作为物权凭证或所有权凭证的法律问题尤其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3.
从内容体系看当前中国文献学的“尴尬”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献收藏量浩如烟海。然而,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较晚,且发展缓慢。这种文献量之不断增多与文献学学科建设之严重不足的矛盾,就形成了当前中国文献学研究中一种“尴尬”现象。本文从内容体系角度分析其现象的成因,并尝试运用“大文献学观”构建文献学学科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4.
从“天之骄子”到就业难,如今,大学生的社会处境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我们不禁要问:大学生究竟怎么了?  相似文献   
5.
法治的尴尬     
法治在理论上并且在其自身的参照系内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在实践中至今为止也没有一国彻底实现法治理想。本文分四部分论证:第一部分,法治简史,通过梳理几位着名学者对法治的理解,得出法治的一些普适性原则;第二部分,法治的内在矛盾,从第一部分得出的法治的一些普适性原则出发,论证法治本身固有的、只可调和却难以克服的四对矛盾;第三部分,试图超越,本部分主要对两种比较典型的试图解决法治矛盾的方案进行点评,并认为法治的理想难以实现;第四部分,无言结局,无言并不是不说,任何试图超越或整合法治的方案,都是不切实际的,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最终都是没有理想结局的。虽然不能克服法治的内在冲突,但我们不能就此采取虚无主义的方式,彻底放弃法治。毕竟迄今为止,法治仍是治理社会、解决纠纷的最好方式,我们应该走一条申庸的道路,借助实用主义的法杖,在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两极之间行走,这样可能会得到最佳的法律秩序,而且能最接近法治理想。  相似文献   
6.
殷云  薛涛 《小康》2010,(9):83-85
一个面对4次美国337调查、加拿大反倾销调查、德国临时禁制令等一系列跨国纠纷,6场官司6次胜诉的企业,却陷入了孤军奋战、苦苦支撑的尴尬局面,显现的则是中国地板核心产业缺乏政策支持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行政法制》2005,(3):57-58
城乡人同命不同价赔偿额相差十万元 8月2日,距刘某被车撞死差一天就两个月了,他的家人还没有从悲痛的阴影里走出来。就又一次陷入了失望之中。湖北省武汉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洪山交警大队通知他们,尽管他们有异议,但交警部门还是确定刘某的死亡赔偿金执行农村户口的标准。洪山交警大队黄队长说.这是按规定执行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残疾人》2012,(9):6-6
“叮,残疾人卡。”7日,在山东泰安火车站公交站点左腿残疾安装假肢的刘先生上车刷卡时,不禁皱起眉头。他刻意低下头,朝最后一排座椅走去。  相似文献   
9.
廖敏 《传承》2012,(15):20-21
“两江板凳龙”不仅满足了现代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体现的亲情、友情、团结、拼搏精神更是有助于建构民众的核心价值体系。“板凳龙”和很多传统民间艺术一样,也面临着萎缩甚至失传的困难处境。构建平台、保障资金、培养人才、借鉴其他省市发展文化的经验才是传承和发展“板凳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倪洋军 《党课》2013,(23):104-105
作为组织部门的干部,向来被外界干部、群众“高看一眼”,总被认为是什么都知道的,特别是在干部问题上。所到之处.组工干部也常常会被一些“好事”“好奇”之人拉住问上几句:“听说又动干部了,某某和某某又到什么单位了?”而当组工干部“客气”地说“不知道”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