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庭审提问策略的语用功能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海娟 《政法学刊》2008,25(5):72-75
庭审提问可以看作是提问者为实现特定交际目的和顺应不断变化的交际环境而进行言语选择的动态过程。在庭审提问过程中,提问者根据不断变化的语境选用不同的策略(如重复、重述、并置、话题控制等),可以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推动合作或推翻虚假供词。  相似文献   
2.
旅游审美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指旅游主体的审美居于城市与乡村之间, 在城乡之间回环往复。 与经济学意义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社会学意义上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不同, 旅游审美的城乡二元结构, 是从旅游审美的角度, 研究城市审美与乡村审美的并置与融合。 沿袭文化的传统以及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探讨旅游审美的城乡二元并置, 主要是居于城市回望乡村, 居于乡野渴望城市; 而对城乡二元融合的旅游审美探讨, 则着眼于旅游审美中的城乡审美的共同特征, 研究其审美的理想归宿, 这种理想归宿的获得, 必须诉诸于城乡家园感的营造。 在这里自然、 文化、 生命、 情感融合为一, 如此, 旅游者才可以自如地体验到乐游与游乐的生活愉悦, 这也是旅游审美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具体运用的实际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地改市",即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重在行政系统的结构方面,主要通过地区行署改为地级市来实现行政系统的制度和职能更新的过程.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存在诸多问题.作者认为行政区划改革的深层原因在于中央指向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地方指向中央的地方分权要求(尤以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划分为主).综合并设想了我国行政区划的全盘方案及改革的指向,以实现有利于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的行政区划环境的大目标.  相似文献   
4.
5.
图像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媒介曾在人类历史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文字产生之后,图像的叙事作用虽然有所削弱,但并没有完全消失.汉画像石图像以其独特的构图方式——把握“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展开构图与并置重要场景与事件的画面,在图像叙事中达到了一定的成就.我们不仅要关注汉画像石在艺术上的成就,同样要关注其在图像叙事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晚明中土哲人,有“消化西学”之雄心,各自从不同方面,共同构建并完善一个“公用格式”——“以中化西”.以“代疑”与“疑”为此格式之第一步,以“辨”与“镜”为此格式之第二步,又以“破”与“辟”为此格式之第三步;从“存疑”开始,中经“辨异”,最终达于“徕归”或“向化”之目标.可知“晚明格式”不是一个单一概念,而是包含多方位、多层次内容的“学术框架”.此格式之成立,距今约350年.350年后之今日,中土学界依然面临“晚明”学人相同之难题:“处置西学”、“处置西洋哲学”.当今中土学界“处置西洋哲学”,既只剩下“以中化西”一条路,则“晚明格式”就是其最近、最重要之思想资源与“坐标系”.  相似文献   
7.
中西比较哲学之格式,不外三款:西化、并置、化西.晚清以降,谢无量、胡适、冯友兰所撰三部《中国哲学史》,虽不能说完全“抹煞”了中华哲学之特殊性,但至少对此种特殊性凸显不够.只有张东荪是一个典型例外.他旗帜鲜明地以金岳霖所谓“第二种态度”从事“中华哲学史”研究,始终不移地把“中华哲学”当作“中华特有的哲学”,把“中华哲学史”当作“中华哲学的史”.其《中国哲学史讲义》等著述,是一项专门凸显中华哲学特殊性的“中华哲学史书写”.此种书写之哲学基础,就是当时流行欧西的“知识社会学”,以及他本人“接着”欧西所创发的“知识文化学”.他用知识社会学“重写”中华哲学史,乃是中西比较哲学史上“并置派”的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8.
赵南星祠堂     
赵南星祠堂位于邑县东关赵家街路南。南北长二十六八米,东西宽八点四五米,有瓦房两排。北房为过厅门口一间,两侧耳室各一间;南房为正殿。正殿与门楼高墙相连,中间成一小方院。院内植松柏,并置一圆形小花池。祠堂门前有一点五米高的围墙,装有铁栅栏门。  相似文献   
9.
王静 《求索》2011,(8):124-126
悖论是《老子》中一个典型修辞方式,以多种表达式出现在《老子》文本中。本文以Verschueren顺应理论的四个语用描写视角为框架,通过对《老子》悖论表达式特点的分析,探讨悖论这一具有标记性的表达式对作为一个语言选择的结果对交际者思维方式、认知世界和交际目的等语境因素的顺应性,作为把西方语言学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学著作中的语言运用进行解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佘向军 《求索》2011,(12):213-215
作为小说的重要叙事形态。复调由互不相融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反讽指非直陈式的暗含否定和嘲讽意味的叙述。复调叙事结构中的空间并置形式与对话关系往往会呈现出反讽意味,复调式双声语中的讽拟体本身就是一种反讽类型。其差异在于,复调强调的是对话关系。反讽强调的是对照关系;复调强调作品中不存在统一的作者意识,反讽强调的是作者声音的隐秘性;复调赋予人物以具有独立价值的主体性,反讽叙事中的人物则是体现作家反讽性观照的对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