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法律   18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20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方人性善恶的差异对中西方不同政治理念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人性的罪性或恶性的预设下,西方政治哲学强调用法治的形式对人进行强制性约束,而在其中包含的却是对自由、平等、权利、个体之价值目标的肯定和追求。中国政治哲学则在人性善的预设下,主张用发掘先天善心和道德教化的方式进行政治治理。由于当今全球文化的多元性和通约性,因此我们对于中西伦理传统和政治理念可以而且应当采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形式,从而促进中西伦理文化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2.
人性论视角下的中西方传统行政文化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善论与性恶论分别是中西方历史上的主流人性思想。总的说来,性善论思想对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主导影响是消极的,性恶论思想对西方传统行政文化的主导影响则是积极的。不同的主导影响造成了中西方传统行政文化之间的深刻差异。实现我国行政文化的现代化,需要吸取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精华,借鉴西方行政文化的优秀成分,避开两者的不足并积极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3.
薛聪 《法制与社会》2013,(15):221-222
人性论是社会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础,中国传统人性论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孔孟强调的“人性善”和荀子的“性恶论”,西方文化因为宗教原因等而长久地坚持“性恶论”.本文通过对东西方人性论简单的梳理和回顾,以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养料,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建设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13)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其"性善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力图阐述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并以此来对当代高校的德育发展产生借鉴与启示意义,使得高校的德育教育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5)
"性善论"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其对皇权伦理思想的强化、人的道德意识的无限夸大以及对社会成员的义利曲解是造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重要原因。逐步消除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对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快速发展,实现政治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孟子"性善论"思想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是中国思想家中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人性善的哲人.他的性善论、他的人性观,不但是其"仁政"学说和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且对后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正是由于孟子的不懈努力,创立了性善论,才使中国思想发展史没有偏向老子的"性无善恶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如此乐善不已、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巨大的社会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伦理资源,有利于我们的伦理学理论研究和现实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儒家性善论与传统中国法治精神缺失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晓霞  刘旺洪 《求索》2008,(12):111-113
儒家“性善论”是传统中国人治文化的源头。儒家“性善论”源于血缘文化,注重情感体验,缺乏理性烛照。由于儒家把“性善”认定为人性的普遍性、根本性特征,从而导致传统中国对修善即个人内敛自省的道德自律过分夸大,而忽视社会公共规则、制度等外在刚性约束机制的建立。这不仅使得传统中国在治国之道上迷信贤人政治,导致封建专权的无限扩张;也使得社会个体因被一味要求克尽义务,而普遍缺乏权利意识,导致传统中国法治精神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受历史决定论的影响,人们往往把思想史的发展看得过于简单,对性善论的重要社会作用研究不够充分。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复杂,最终通向哪个方面受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只是由于孟子的不懈努力,创立了性善论,才使中国思想发展史没有偏向告子的性无善恶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如此乐善不已、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巨大的社会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另一方面,由于性善论内在的理论缺陷,容易趋于保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中国监狱学刊》2010,(1):87-87
俞吾金在2009年第4期《探索与争鸣》上著文《传统性善论中的不合理因素》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四种代表性的人性理论:1.“人性无善无恶论”(告子);2.“人性有善有恶论”(世硕);3.“人性本善论”(子思、孟子);4.“人性本恶论”(荀子)。经过反复争论,“人性本善论”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取得了主导性地位。  相似文献   
10.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性善论"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教法和学法都提出了许多极有见地的思想,这对我们今天实行的素质教育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