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恕道”是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之一 ,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对“恕”进行语义学上的解释 ,阐述“恕”与“忠”、“仁”、“礼”的关系 ,通过对恕道内涵的分析和把握 ,从中引申出修身求仁、和谐社会与致达中和等方面的现代诠释 ,为建设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当前人际关系出现了诸多紧张与对立,文章认为,恕道的缺失是诸多原因中的重要一环,重建人们的恕道价值认同,将恕道作为"终身行之"的最低道德原则,才有可能使人际关系走出困境,走向和谐。从恕道价值认同的可行路径看,类意识的存在是恕道的可行之基,制度建设是恕道的第一道屏障,而个体的内在自觉则是恕道的最后保障。恕道本身蕴含的核心因素"如心"是人之为人的本性使然,在重塑恕道价值认同中,从传统文化恕道中寻找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之道,则是走出人际冲突困境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3.
陈仓 《政府法制》2014,(11):18-18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讲究“恕道”,何为“恕道”?即宽仁之道。相传清代山西有个徐先生,从小修习恕道,特别能宽恕别人的过错,  相似文献   
4.
毛卓尔 《法制与社会》2013,(12):227-228
为了积极探索和挖掘一种满足当代大学生健全发展的学生工作理念,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提出了"恕道"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思路,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中寻求新的突破,结合学校、学院实际,以点及面,通过渐进式的引导培育工程,从机制、模式、载体三大层面将"恕"的精神渗透熏陶到学生人格和行为中,促进大学生在高校教育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5.
何谓“恕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宽恕”、“宽容”,就是将心比心,就是推己及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也,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也。恕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也是古之仁人君子的道德高地。想当年,武则天当政,狄仁杰入相本是一个叫娄师德的人推荐的。这娄师德为人厚道忠恕,他从不对别人讲推荐狄仁杰的事,包括狄仁杰在内的人都不知道。狄仁杰和娄师德共事,“颇轻师德”,并数度想把他排挤在外。  相似文献   
6.
儒家行恕以分清是非善恶、正义与非正义为认知条件。孔儒对待怨仇的处理态度体现出恕的原则性。励行恕道,得看对象。儒家以爱人为本,但也疾恶如仇。符不符合仁义原则是衡量仇雠与否的标准。父子不隐而告,是遵循公理;父子相隐而不发,则在遵循天理。公理虽大,但仍须服从天理。作为美德的直道必须引导、规范以礼乐教化,没有主体自身的积极修为则容易演变为任性。儒家恕道始终要求有严肃的是非立场和清晰明确的道德认识能力,智因而成为一切道德行为的认识论准备或理性前提。君子行恕坚持标准,但也不排斥人性关怀,强调仁爱但也不失严厉,因而可以练就出推己达人的真本领。  相似文献   
7.
如今这年头 ,什么都能成“经”。这不 ,友人荐我一册《为官经》一读。翻翻 ,才知道这是一套《小五经》之一 ,其余的分别为《权谋经》《用兵经》《从商经》《养生经》等。为官有道 ,有经 ,这是肯定的 ;时至今日 ,还将为官之经结集出版 ,也算有心———不 ,友人告诉我 ,还很有市场。既得书 ,便翻翻。一翻 ,便翻出了名堂。写到这里 ,得交待一下了 ,这本《为官经》之书名乃编辑出版者所起。其实 ,这是选取古之《韩非子》中的十八篇及清人汪龙庄的《佐治药言》、《续佐治药言》、《学治续说》、《学治说赘》和清人万枫江的《幕学奉要》连缀而成。…  相似文献   
8.
顾准的恕道     
海韵 《人事天地》2008,(3):31-31
1965年9月,顾准被第二次戴上“右派”帽子,妻子被迫提出离婚,子女与他划清界限,“革命群众”更是痛斗痛打,可谓众叛亲离。然而,就在这种绝境之中,顾准的人格仍然熠熠发光。与其相处10年的吴敬琏先生记载了一则非常感人的故事:“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顾准的一位老朋友兼老上司林里夫曾用荒诞牵强的推理“揭发”顾准,指斥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是执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内奸”,弄得顾准百口莫辩。很久以后,直到周扬得到解脱,顾准的“内奸”问题才告解决。1972年顾准回京后,对林里夫却多方照顾,考虑到这位老友也处境凄苦,逢年过节总是备下酒菜,约他共餐对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