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8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阙政 《新民周刊》2016,(1):62-65
一二线城市,看什么电影很重要;三线及以下城市,看电影这件事很重要。那么,一旦拉伙结伴、拖家带口了,你猜他们会去看《聂隐娘》还是《煎饼侠》呢?去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300亿"的期待,最终定格在"只差3亿"。今年,自打暑期档每天"你破亿来我也破亿"的节奏一起,400亿的呼声就不绝于耳——果然,12月6日,在距离2016年...  相似文献   
2.
这个龙年最火爆的网络话语有哪些呢?应该包括"屌丝"、"元芳,你怎么看?"、"你幸福吗?"等等吧。不出意料的话,一些热词会出现在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中。我写这篇小文章的时候,春晚还在最后的彩排阶段,而您读到本文的时候,应该已经看过春晚了。如果真如我所言,也并不能说明我的预测能力强,因为这已经是多年来的惯例了。我还可以想见除夕夜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的人们听到这些词时的各类反应:早有预料,会心一笑;对生硬的编排方式感到失望,然后开骂;或者不知所云,一头雾水。  相似文献   
3.
正我是一个十分感性的人,身边的喜怒哀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我的诗歌同这个时代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我身边每天演绎的生活万象血肉相连,因为我不愿意去写一些空洞无物、隔鞋搔痒的诗歌。在我看来,写这样的诗歌无异于在浪费时光。一个人的自言自语,或者是一个人的孤芳自赏,只能说明作者需要心理咨询师给以精神上的疏导与治疗。多年来,我一直坚持  相似文献   
4.
赵玫 《天津人大》2014,(5):44-45
这个小镇叫Salem。被译成"萨勒姆"。也有译作"歇冷"的。不过我宁可将这个小镇称作塞勒姆,因为这和Salem的发音最为接近。于是就塞勒姆,这座马萨诸塞州北部的优雅的小镇。宁静而神秘的,有着古老英国乡村风情的。塞勒姆在波士顿以北不远的地方。同样在大西洋沿岸的一个港湾里。那港湾很美。透过霍桑家晦暗的大房子就可以看到。  相似文献   
5.
南音组章     
正《有缘千里》打开这一曲南音的天空,日月就摞上了我的双肩。像当年叫牛郎的傻小子,我也同样想追回你的气息,只是那叫王母的命运,金钗轻轻一划,音乐细腻的肌肤上,就出现一道血淋淋的叫做银河的伤口。人前你畏缩羞怯,像含羞草一样脚忙手乱,把自己收敛成乱线团;稀里糊涂,把痴心揉成菊花瓣;享受幸福,有时也得快意恩仇。千里之间,只不过是金钗划过的伤痕。为此,人们谈到一线间,有时说咫尺千里,有时说有缘千里。  相似文献   
6.
理发的故事     
江俊涛 《法人》2014,(9):88-91
正一那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年代,小镇上的年轻人已学会怀抱吉他坐在街口自弹自唱。正在走街串巷卖冰棍的古四海忽然扔掉冰棍箱子,开起了一家"古记美发店"。别人问他为啥要改行,他回答说是恢复了祖传家业。可他的父亲马上出来辟谣说祖上并没有出现过理发匠。这真有些让人琢磨不透。  相似文献   
7.
诗词     
正~~  相似文献   
8.
正记得当年我在西安政治学院学习时,学校组织学员赴延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枣园后沟西山脚下,有一块操场,山根处耸立着张思德同志高大的石雕像。雕像两侧立着两块石碑,其中一块石碑上镌刻着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一文。70年前,就是在这里,毛主席参加了张思德同志  相似文献   
9.
沈者寿 《创造》2014,(5):80-80
正花样迭出、机械刻板的形式主义,侵蚀着会议的各个环节,使得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成了无效劳动。生活本是日日新鲜、丰富多彩的,可是被形式主义所困扰,生活就变得黯然失色、淡而无味了。就以开会来说,花样迭出、机械刻板的形式主义,侵蚀着会议的各个环节,使得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成了无效劳动。"我们为何要开会?"这样浅显的常识问题,谁都会回答:开会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既如此,会议的"主题报告"应该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准解  相似文献   
10.
正现在说到"工分"、"工分册",不要说城里人,就是乡下的年轻人也说不出个道道了。不过,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农村,一个人的价值、一家人的生活,可都离不开这东西,它是全家人的希望。想当年,人民公社制度造就了亿万公社社员,亿万个公社社员也就有亿万个记录劳动出勤的"工分册"。而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工分册"自然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还有多少个"工分册"被完好地保留着呢?在安徽省肥西县山南镇,就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至今还保留着好几百份"工分册"等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