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21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黄韬 《法人》2006,(9):28-29
一个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大国,如果没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必将在全球化趋势不可回避的年代付出巨大的代价2006年8月8日,商务部、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总局、证监会和外管局等六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并将于今年的9月8日起正式施行。届时,这部《规定》将取代已实施了三年  相似文献   
2.
"赔命价"制度源远流长并且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深入民心的习惯法通过融入当地民众的血脉与日常生活而收到更佳的社会治理效果。绝对的罪刑法定主义常常阻塞习惯法在民族自治地区的具体展开,而刑事一体化格局的分析进路能够使"赔命价"习惯法契合慎用死刑的刑事政策,实体法维度的"社会相当性"理论和程序法维度的附条件不起诉与刑事和解制度则能够为习惯法融入刑事制定法开辟全新的理论空间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陈迪 《民主与法制》2011,(14):34-35
近年来,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实施的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的类型。虽然。立法和司法解释对此作出了一定的回应,但还是存在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同时,在经济犯罪领域,由于种种利益驱使,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将专属身份犯罪的对合行为任意认定为共犯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法律适用的随意性,也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时事报告》2011,(10):6-6
最高人民法院9月9日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坚决防止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强制执行引发恶性事件的紧急通知》,《通知》指出,坚决反对和抵制以“服务大局”为名、行危害大局之实的一切错误观点和行为,坚决防止因强制执行违法或不当而导致矛盾激化、引发恶性事件。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处置中“慎用警力”原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必须讲究政策、讲究策略、讲究方法,坚持“三个慎用”原则。其中,“慎用警力”原则主要适用于非警务活动。非警务活动是公安部的通知通告中出现的非正式用语。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公安机关非警务活动所占时间比例已经超越了正常的警务工作时间。应当严禁公安机关违反规定从事非警务活动。进一步规范各类非警务活动。非警务活动的形成渊源有两个:服务型警务和地方政府利益。“镇用警力”原则的具体表现为合理用警、规范用警。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在写自己经过的生活、政治、学术等方面的事情,发现这件工作很不容易.由于懒,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很多事情想不起来,即使想起来的事也说不清楚.凭记忆,写出来的东西很难准确无误.当然,人的记忆力有强有弱,这方面我的能力比较弱,但就是记忆强的人,也不可能什么事都能记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干部选拔、任职年龄上“层层加码”、“层层递减”,引发了“三十岁当官,四十岁靠边.五十岁赋闲”的问题。这种以年龄论英雄、把干部“年轻化”简单化、绝对化的风气必须狠刹。  相似文献   
8.
“一把手工程”的提法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作为一时一事的工作措施无可非议,但时间长了,事事都冠以“一把手工程”就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9.
[基本案情]穆某,男,1968年7月21日生,汉族,四川省合江县人。1995年8月8日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于1998年3月12日刑满释放。1998年7月20日凌晨,穆某伙同他人(在逃)窜至上海一奶牛养殖场,撬开该场二楼办公室内的保险箱,从中窃得人民币2400余元,三人将所得钱款平分。1998年7月28日凌晨1时许,穆某伙同他人(在逃)窜至上海一公司,用事先携带的浓硫酸毁坏该公司三楼财物室门锁,撬开财务室内的保险箱,窃得人民币32元。案发后穆某回到老家,其后又随同乡一道外出打工,期间未曾被发现有其他犯罪事实。公安机关分别于1998年7月20日、1998年7月28日…  相似文献   
10.
李兰英  孙杰  美何霓 《河北法学》2011,29(10):17-26
刑法第306条(又称律师伪证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当存还是当废的巨大争议,这些争议或来自学理或来自实践中的相关利益群体。2009年底至2010年初的李庄案再次使得这一争论从幕后转至台前。通过考察法律职业人对第306条的真实态度,可以深入地发掘争议背后的社会因素:即司法机关观念上的误区;诉讼结构的不合理;追诉程序上的瑕疵,从而从实体和程序上为刑法第306条的未来寻求一条理性的出路———存而慎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